一辆售价超50万元的高端纯电MPV,因一瓶冷却液,烧掉了11亿元,更烧出了新能源汽车最脆弱的一环——供应链的“隐形防线”。
理想汽车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由盈转亏,净亏损6.24亿元,营收与交付量双双下滑。表面看是市场波动,实则根源深埋于一场悄无声息的材料失效:MEGA车型因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导致动力电池冷却铝板腐蚀渗漏,极端情况下可能引发热失控。11,411辆车被召回,直接损失11.13亿元。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质量事故,而是一次对成本、速度与安全边界失衡的沉重警示。
问题出在冷却液的缓蚀剂配方。理想MEGA所用冷却液未能在铝制部件表面形成有效“钝化膜”,在长期运行中持续腐蚀,最终导致冷却液渗入电池包,引燃高压短路风险。这直接违反了2025年10月实施的《电动汽车冷却液国家标准》,该标准明确要求冷却液在80℃环境下连续336小时静态腐蚀试验中,对铝材的质量变化不得超过±10mg。理想没过这道关。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一缺陷并非不可预见。有迹象表明,理想在选型过程中为降低采购成本8%,仓促切换新配方冷却液,并压缩了本应长达千小时的循环台架测试周期。质量部门曾提出异议,但采购端以成本优势拍板通过。这暴露了理想在供应链决策中,将效率与成本置于安全验证之上的危险倾向。
相比之下,特斯拉通过高度垂直整合,自定义热管理系统标准,牢牢掌控冷却液性能指标;蔚来则与头部供应商深度合作,严审每一批次材料;比亚迪更是完全自产冷却液,实现全流程闭环。而理想仍停留在传统“采购-装配”模式,对关键安全材料的掌控力明显薄弱。
当一辆电动车的“心脏”依赖于外部供应商的一瓶液体,任何一环的松动都可能引发系统性崩塌。理想MEGA的教训是:在电动时代,真正的豪华不只体现在屏幕大小或加速性能,更在于对每一滴冷却液的敬畏。
安全没有捷径。谁轻视供应链的“隐形防线”,市场终将给出最冷酷的回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