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三季度收官,全球汽车业的 “冰火两重天” 在财报数据中被彻底放大:一边是斯特兰蒂斯、奔驰、本田等海外巨头销量利润双降,大众、宝马研发投入收缩,传统车企的 “大象转身” 陷入阵痛;另一边是比亚迪、奇瑞、小鹏等中国车企销量两位数飙升,研发费用保持高速增长,在全球车市的调整期里硬生生走出了一条稳健增长曲线。这场从销量到利润、从营收到研发的全方位分化,不仅标志着全球汽车业 “东升西降” 的趋势愈发明显,更揭开了中国车企打破传统格局的核心密码。
海外巨头的集体遇冷,本质是转型滞后与市场失势的双重反噬。从三季报数据来看,除丰田、现代尚能维持平稳增速外,斯特兰蒂斯销量下滑 6%、奔驰销量大跌 9%、本田净利润腰斩,即便是全球利润榜首的丰田,净利润也同比下滑 16%。外资车企的困境,一方面源于对智电转型的迟疑 —— 大众研发费用同比下降 9%、宝马研发增速下滑 15%,在电动化、智能化的核心赛道上投入不足,导致产品竞争力掉队;另一方面则受外部环境与市场布局的制约,美国关税政策冲击、中国市场销量下滑,让依赖全球市场的外资巨头失去了增长基本盘。更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作为新能源赛道的先行者,也出现销量下滑 6%、净利润下降 38% 的颓势,这意味着海外车企无论是传统燃油车还是新能源领域,都已失去了过去的绝对优势。
与海外巨头的艰难前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车企展现出的超强抗压能力与发展韧性。比亚迪以 326 万辆的销量跻身全球前五,与福特仅差 5 万辆;小鹏销量同比暴增 218%,营收涨幅达 120%;奇瑞、吉利控股等头部企业也实现销量两位数增长。即便在盈利层面,比亚迪、奇瑞净利润突破百亿元,赛力斯净利润同比增长 32%,在海外车企利润普遍腰斩的背景下,中国车企的盈利韧性堪称亮眼。更关键的是,中国车企从未停下研发的脚步:比亚迪研发投入 437.5 亿元,同比增长 31%;吉利控股研发费用 225.4 亿元,增速 15%;小鹏研发涨幅更是达到 49%。这种 “越是调整期,越敢投研发” 的魄力,让中国车企在智电转型的关键节点掌握了技术先发优势。
从 “跟跑” 到 “并跑” 甚至 “领跑”,中国车企的突围并非偶然。过去,海外车企凭借燃油车时代的技术壁垒和品牌积淀,长期占据全球车市的核心地位;如今,在电动化、智能化的新赛道上,中国车企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打造出电池、电机、智能座舱等核心技术优势,成为打破格局的关键。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奇瑞的混动技术、小鹏的智能驾驶系统,这些自主研发的成果转化为产品竞争力,让中国车企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的同时,也在海外市场加速扩张。而海外巨头受制于传统燃油车资产的拖累,转型步伐迟缓,在技术迭代的浪潮中逐渐失去主动权。
当然,中国车企的稳健增长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吉利控股、广汽出现由盈转亏的情况,部分车企仍面临盈利压力;在全球市场的品牌影响力上,中国车企与丰田、大众等老牌巨头仍有差距。但不可否认的是,全球汽车业的调整期,正是中国车企的机遇期。当海外巨头陷入转型阵痛,中国车企若能持续聚焦技术研发、优化产品布局、深耕海外市场,就有望从 “销量突围” 走向 “品牌引领”,真正改写全球汽车业的传统格局。
2025 年的三季报,不仅是一份业绩清单,更是全球汽车业格局重构的 “分水岭”。外资巨头的集体滑坡,印证了 “不进则退” 的市场法则;中国车企的稳健前行,则证明了技术创新才是穿越周期的核心力量。未来,这场 “东升西降” 的趋势还将持续,而中国车企能否抓住时间窗口,将短期的增长优势转化为长期的竞争主导权,值得期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