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20万vs周销4890:小米的冰火两重天
从3分钟20万到单周腰斩:小米汽车的产能困局
谁偷走了小米46%的销量?答案在生产线
等待14个月:用户给小米的耐心测试
雷军的汽车马拉松:产能关卡攻坚战
7月第一周新能源车市的榜单上,小米汽车4890辆的上险量引发行业震荡。这个比上月暴跌46%的数字,瞬间淹没了三个月前YU7“3分钟大定破20万”的辉煌。新势力榜首滑落到第六名,看似戏剧性的转折里,藏着一个更深刻的行业真相。
走进北京小米汽车展厅会发现,销售们正被两种截然不同的焦虑包围:一边是SU7试驾车全天闲置的冷清,一边是咨询YU7的顾客挤满前台的热闹。门店经理的笔记本上记着刺眼的对比:SU7现在订车3周可提,YU7标准版却要排队到2026年8月。这不是营销策略的偏差,而是生产线上真实发生的资源争夺战。
产能分配的矛盾在工厂里具象化。小米北京基地一期产线的机器人手臂每天工作20小时,但YU7堆积的15万订单需要工厂全速运转半年才能消化。为紧急应对,6月原本生产SU7的工段被改装为YU7产线。当工人连夜调试设备赶制首批336台YU7 Max时,隔壁车间SU7的日产量从高峰期的500台降到不足200台。
用户用脚投票的连锁反应比想象更快。社交媒体上预订编号YM00276的车主晒出退订截图:“不是不爱了,是明年提车时竞争对手都换代两次了”。市场研究机构益普索的数据显示,新能源车消费者等待耐心极限是6个月,超期后每月流失率增加8%。而部分YU7买家将面临14个月超长等待,正突破这个临界点。
竞争对手嗅到机会的动作很精准。特斯拉在7月悄悄升级了Model Y的电池热管理模块,把交付周期锁定在“两周提车”。上海车主刘薇的案例很典型:她在小米和特斯拉之间犹豫时,看到交付时间数字后当场签了Model Y合同。“科技可以迭代,时间不会重来”成了销售说服犹豫者的金句。
行业格局变化的信号在7月首周集体爆发。新势力前十车企全部下滑,小鹏环比降41%、理想降10%、问界降19.7%。就连一直平稳的比亚迪,王朝系列车型销量也出现15%的跌幅。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月度分析会指出:“市场正在经历供需关系重构,交付能力比营销声量更具决定性”。
翻看传统车企的成长历程,这种阵痛早有预兆。2020年比亚迪汉EV上市首月订单破3万,但受限于刀片电池产能,交付严重延迟。王传福当时做了一个关键决策:斥资20亿收购六家上游供应商,两年后比亚迪自研部件率从35%跃升至85%。这种供应链纵深整合能力,是互联网造车新军亟需补的必修课。
产能优化的标杆案例发生在隔壁的极氪工厂。去年极氪009上市时同样遭遇交付危机,随后推出“透明交付系统”:用户APP可实时查看车辆生产进度、物流位置。延期交付按日补偿积分(折合每日10元充电费),最终极氪将退订率压到6%以下。这套方案被行业专家称为“情绪止损器”。
小米的破局点或许在亦庄工厂二期的建筑工地。据北京市经开区规划文件显示,总装车间预计今年10月投产。更值得关注的是小米与北汽联合研发的“昆仑”平台信息,一款定价15万区间的增程式SUV原型车已开始路测。这个价格带正是深蓝SL03月销过万的主战场,填补空白可能比高端抢位更重要。
汽车产业评论人赵哲峰提出个有意思的观点:“互联网造车像是跳恰恰,前进一步订单狂欢,后退一步产能疗伤。但真正的生存法则是马拉松跑姿——供应链耐力、制造基本功、用户关系维护缺一不可。”他的观点在走访宁德时代工厂时得到印证,动力电池生产线上每0.3秒下线一颗电芯的精密节奏,诠释着制造业的真正门槛。
值得玩味的是,雷军在去年SU7交付仪式上说过:“小米要跑赢的是马拉松”。如今这句话在产能拉锯战中有了新注解。46%的周环比跌幅不是终场哨,而是马拉松途中的补给站调整。当第二季度财报里30.8亿的研发投入遇上工厂二期的焊花飞溅,这场转型攻坚战的结果或许将重塑行业认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