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系车在华为何卖不动?三大致命问题不容忽视!

说起来,现在咱们走在路上,留心一下路边的车,会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

德国车、日本车随处可见,咱们自己国产车更是越来越威风,但想看到一辆法国车,比如标致或者雪铁龙,还真得碰碰运气。

这事儿就挺让人纳闷的,法系车在欧洲那边卖得挺火,像标致208这种小车,在法国本土都是常年的销量冠军,怎么一到了咱们中国市场,就好像水土不服,变得这么不招人待见呢?

法系车在华为何卖不动?三大致命问题不容忽视!-有驾

很多人一提起买车,聊到法系车,基本都是摇摇头。

他们明明也在努力,配置单拉出来看着也挺漂亮,可就是卖不动。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它就像一根缠绕在一起的毛线,得一环一环地解开来看。

首先得承认,法国人造车是有真功夫的,尤其是在底盘调校这块,那绝对是他们的看家本领。

开过法系车的人基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车开起来特别“整”,感觉很扎实。

过弯的时候,车身侧倾控制得很好,能给你很强的信心,让你敢于用更快的速度去过弯。

走在那种坑坑洼洼的烂路上,底盘又能把大部分零碎的颠簸给过滤掉,传到车里的感觉是柔和的,而不是生硬的冲击,坐着很舒服。

这种功力是多年赛车经验和技术积累下来的,确实值得佩服。

但问题就出在这里,法国人似乎把所有的才华都用在了这些普通消费者平时看不见、摸不着的地方,却在每天都要接触、都要用的地方,搞出了一堆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设计。

最典型的就是那个车机系统。

现在是什么年代了?

咱们国产车十万块钱的车,中控大屏都跟个平板电脑一样,流畅度、功能性都做得非常好,在线听歌、看视频、语音控制,想装什么常用软件自己都能搞定。

可你再看看法系车的车机,反应慢半拍,界面设计也像是上个世纪的产物,操作逻辑非常奇怪,想找个功能得翻好几层菜单。

更别提自己安装软件了,系统根本不开放。

就好比你买了个最新款的智能手机,结果发现里面只能打电话发短信,连微信都装不了,你说这得多憋屈。

法系车在华为何卖不动?三大致命问题不容忽视!-有驾

还有些听起来很高级的功能,实际用起来却很别扭。

比如标致508L上的那个AR实景导航,听着是挺有科技感的,但很多试驾过的朋友都说,那个虚拟箭头和现实路况结合得不好,开车时本来就要集中注意力看路,现在还得分神去研究那个复杂的导航界面,反而增加了驾驶负担,完全是画蛇添足。

其次,法系车在定价和市场定位上,总有一种“高人一等”的错觉,没有真正读懂中国老百姓的消费心理。

咱们中国人买车,讲究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性价比。

我花这笔钱,希望得到的是最大的空间、最丰富的配置和最经济的油耗。

可法系车不这么想,它总觉得自己卖的是一种“法式浪漫”和“设计品位”。

就拿雪铁龙天逸C5 Aircross来说,这车的配置确实不低,像主动刹车这些安全功能都配齐了,底盘舒适性也好,但它的价格比同级别的国产SUV,比如哈弗H6或者吉利博越L,要贵上好几万。

人家国产车不仅价格更亲民,空间做得更大,内饰用料和科技感营造得也更符合国人的喜好。

在消费者眼里,这笔账很好算,同样甚至更少的钱能买到更大、看起来更豪华、用起来也更顺手的车,为什么非要去为你那个所谓的“法式风情”买单呢?

而且他们对市场需求的反应也总是慢一拍。

当所有品牌都在大空间SUV市场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法系车才后知后觉地跟进,结果推出的中型SUV,第三排空间小得可怜,成年人坐进去非常难受,根本不实用,完全没理解中国家庭对于“真七座”的刚性需求。

再说到买车后的维修保养问题,这更是很多法系车主心中永远的痛。

在车主圈子里,一直流传着“修不好的法系车”和“配件贵过天”的说法。

这并非空穴来风。

由于法系车在国内的保有量小,很多零部件的通用性差,特别是某些关键的进口零件,价格非常昂贵,换一个小东西可能就要花掉大几千。

法系车在华为何卖不动?三大致命问题不容忽视!-有驾

而且这些配件经常在国内没有库存,需要从法国订货,车在修理厂一等就是半个多月,严重影响日常使用。

保养费用也比同级别的日系、德系车要高一些,一次常规保养多花个两三百块是常事,日积月累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更致命的是,随着销量的下滑,法系车的经销商网络也在不断萎缩。

以前可能很多三四线城市甚至县城里都有4S店,现在大量关停,导致很多车主面临“买车容易修车难”的窘境。

车坏了,可能要开上百公里才能找到一家能修的店,这种售后体验足以劝退一大批潜在的消费者。

去年东风雪铁龙因为车辆质量问题被大面积投诉,厂家后续的处理方式和速度也让很多消费者失去了信任。

再加上前几年雷诺品牌宣布退出中国乘用车市场,更是让人们对整个法系车的未来捏了一把汗,生怕自己买的车将来会变成“孤儿车”。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是在新能源汽车这股席卷全球的浪潮中,法系车彻底掉队了。

如今的中国汽车市场,已经不再是燃油车的天下,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经超过了百分之三十五,并且还在飞速增长。

看看我们的国产品牌,比亚迪凭借其强大的三电技术,产品线覆盖了从高到低的各个价位,卖得风生水起。

蔚来、理想、小鹏这些新势力,则在智能化和用户服务上做到了极致。

在这样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法系车拿得出手的电动车产品几乎没有。

他们推出的少数几款电动车,大多还是在燃油车平台上改造而来的“油改电”车型。

这种车天生就存在续航短、充电慢、空间布局不合理等缺陷,和那些基于纯电平台开发的车型相比,产品力差了不止一个档次。

当别人都在比拼谁的续航更长、谁的智能驾驶更聪明、谁的充电速度更快时,法系车还停留在解决“有没有”的初级阶段。

对于越来越看重科技感和智能化体验的年轻消费者来说,法系车显然已经失去了吸引力。

他们宁愿选择产品力更强、性价比更高的国产新能源,或是技术更成熟的合资品牌,法系车早已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