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高管空降深蓝汽车!CEO权力遭削,营销体系面临大整改!

最近汽车圈里有个事儿挺热闹,说的是长安汽车集团要派一位大领导去旗下的新能源品牌深蓝汽车。

这位领导叫杨大勇,是长安汽车的执行副总裁,级别比现在深蓝汽车的CEO邓承浩还要高。

消息一出来,大家就开始猜了,这是不是意味着深蓝要换帅了?

长安高管空降深蓝汽车!CEO权力遭削,营销体系面临大整改!-有驾

还是说,这位大领导是专门派过去,给现在深蓝的管理层,尤其是那位技术专家出身的CEO“上上课”?

这事儿之所以引人关注,主要是因为它戳到了深蓝汽车一个挺尴尬的现实问题:一个在技术上特别牛的团队,怎么在卖车、做宣传这方面,老是显得有点笨拙呢?

要说深蓝汽车,它在技术上是真的有两把刷子。

它的CEO邓承浩,在长安集团里是出了名的技术大牛。

他以前就是负责新能源技术研发的,深蓝汽车现在用的很多核心技术平台,都是他带队搞出来的。

据说有一次开技术发布会,他能对着两百多页的技术文件,不看稿子,滔滔不绝地讲上两个半小时。

这技术功底,在所有车企老总里都算是顶尖的。

这种技术基因也深深地刻在了深蓝这家公司里。

有个数据很能说明问题,深蓝公司里,搞研发的工程师占了总人数的85%。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像我们熟悉的蔚来、小鹏、理想这些新势力,它们的研发人员比例大概也就30%到40%。

可以说,深蓝几乎就是一个由工程师组成的公司,一门心思扑在技术上。

技术好当然是天大的好事,深蓝也确实拿出了不少好东西,比如他们自己研发的电驱动系统,还有一项能让电池在冬天也表现很好的加热技术,甚至还拿了国家级的发明专利金奖,这在汽车行业里可是非常了不起的荣誉。

长安高管空降深蓝汽车!CEO权力遭削,营销体系面临大整改!-有驾

但是,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

一个公司如果全是埋头搞技术的工程师,那谁来负责吆喝,谁来研究消费者喜欢什么,谁来把车卖出去呢?

结果就是,深蓝虽然产品不错,但在市场上总感觉声音不大,而且还时不时地在营销上出点岔子。

最让老车主们不舒服的一次,就是前不久,深蓝直接在几十万老车主的中控屏幕上,弹窗推送新车的广告。

你想想这个场景,你花十几二十万买了辆车,开着开着,中控大屏突然跳出来一个广告,这感觉肯定好不了。

很多车主当时就炸了锅,觉得深蓝不尊重用户,把他们当成了免费的广告位。

这种事情,但凡公司里有一个懂市场、懂用户心理的负责人,可能在开会讨论的时候就会站出来反对。

可惜的是,在深蓝,这种来自市场的声音似乎太小了。

后来连CEO邓承浩自己也承认,他们在营销方面确实有问题,团队太年轻,经验不足,导致有好产品却讲不出好故事,被人攻击了也不知道怎么有效还击。

这就引出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一个健康的公司,不能只有一种声音,尤其是当最高领导有非常明显的个人特长和偏好时,就更需要有其他专业领域的人来平衡和补充。

这就像一个家庭,不能只有一个人说了算,得大家商量着来。

理想汽车前段时间就吃了这个亏,他们的老板李想后来反思,说在决策一款重要新车的时候,公司里能跟他提不同意见的高管都去忙别的业务了,结果导致一些决策出了偏差。

理想发现问题后,马上就调整了,把那些敢说话、能提反对意见的人又调回了核心决策圈。

长安高管空降深蓝汽车!CEO权力遭削,营销体系面临大整改!-有驾

深蓝其实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也进行过一些内部调整。

比如,他们学习其他公司的先进经验,把整个产品流程分成了几块,希望能让搞研发的离用户近一点,让搞市场的也能影响到产品开发。

听起来挺好的,也任命了一些新的负责人,叫什么产品CEO、首席营销官之类的。

但问题在于,这些新上任的负责人,大多是总监级别。

在一个大公司里,总监要向CEO汇报工作,想在CEO面前理直气壮地提出反对意见,那个压力是相当大的。

与此同时,公司里原来那些级别足够高、能跟CEO平等对话的副总裁,权力反而变小了,有的甚至被调走了。

这么一来,深蓝的高层管理团队里,几乎清一色的都是技术或者研发背景出身的人。

这就形成了一个有点奇怪的局面:老板是技术专家,手下的核心大将也都是技术专家,负责市场和销售的人话语权又不够。

最终,很多决策可能就顺着老板的技术思路走了,而市场的声音、用户的需求,在决策过程中就被削弱了。

这对于一个想要在15万到30万这个竞争最激烈的价格区间站稳脚跟的品牌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就在深蓝还在为自己的“偏科”问题苦恼的时候,它的母公司长安汽车已经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了。

我们看看长安集团的其他品牌,比如启源和引力,长安给它们新设了产品CEO的职位,而且直接给了总经理、副总经理这样的高职级,权力很大。

最关键的是,这两位新的产品CEO,全都是从市场、销售一线打拼出来的,最懂消费者想要什么。

长安高管空降深蓝汽车!CEO权力遭削,营销体系面临大整改!-有驾

长安的这个做法,意思已经很明确了,就是要让懂市场的人来主导产品,从源头上解决“造出来的车不一定是市场想要的”这个问题。

现在,我们再回头看这次传闻要“空降”深蓝的杨大勇。

他的履历就非常有意思了。

他是长安集团的执行副总裁,是搞市场营销出身的老将,经验非常丰富。

而且,他以前还当过深蓝汽车前身的总经理和董事长,对这个团队非常了解。

后来又去负责过长安福特的新能源业务。

可以说,他是一个既懂怎么卖车,又懂产品技术,级别又足够高,能镇得住场子的复合型人才。

如果他真的来到深蓝,那他的任务很可能就是来扮演那个“平衡者”的角色,给深蓝这支技术实力雄厚的队伍,补上市场和营销这块最急需的短板。

这背后可能还有长安集团更长远的一盘大棋。

过去,深蓝有自己独立的研发团队,有它的历史原因,是为了在那个燃油车为主的时代,能集中资源保护好新能源这颗“独苗”。

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新能源已经是所有车企的主攻方向,是长安集团的重中之重。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再让深蓝自己单搞一套研发体系,就显得有点资源浪费,也不利于集团内部的技术共享和协同。

现在行业的大趋势就是,大型汽车集团都在把分散在各个子品牌里的研发力量收拢回来,放到一个大的研发平台里,大家共享技术,共同开发,这样效率更高,成本也更低。

长安集团内部也正在进行这样的整合。

深蓝未来的新车,也开始要用长安集团统一的架构来开发了。

所以,这次人事变动的传闻,很可能只是一个开始,是长安集团要全面整合资源,帮助深蓝补齐短板,让它能真正发挥出技术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跑得更快、更稳的一个重要信号。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