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低调调整SU7智能驾驶功能命名,从“智驾”到“辅助驾驶”的转变,折射出新能源汽车行业宣传口径的集体转向。
近期,不少消费者发现小米SU7新车订购页面悄然更新,原“小米智驾Pro”和“小米智驾Max”已更名为“小米辅助驾驶Pro”和“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与此同时,“代客泊车”功能也被调整为“代客泊车辅助”。这一变动并非偶然,而是小米汽车主动响应国家监管要求,明确功能边界,避免用户对自动驾驶技术产生误解。
小米汽车回应媒体称,此次更名旨在顺应汽车行业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强调相关功能仍属于辅助驾驶范畴,驾驶员需时刻关注路况并随时接管车辆。值得注意的是,功能本身并未调整,仅是名称更加严谨。例如,“代客泊车辅助”仍基于记忆路线自动巡航泊车,但新名称更突出“辅助”属性,提醒用户不可完全依赖系统。
这一调整背后是行业监管的持续收紧。4月16日,工信部明确要求车企不得使用“自动驾驶”“智驾”等易引发误解的词汇,必须以“辅助驾驶”配合等级标注(如L2级)。此外,“代客泊车”“远程召唤”等表述也被禁止,以强化驾驶员主体责任。政策导向下,理想、蔚来、小鹏等品牌的门店宣传话术同样转向保守,智能驾驶从“宣传C位”变为“被动解答”的内容。
技术能力与宣传口径的再平衡
小米SU7的命名调整也与其技术方案密切相关。标准版采用纯视觉方案,而高配版搭载激光雷达,两者在复杂场景下的表现存在差异。行业专家指出,更名既是对实际能力的客观描述,也是对安全冗余设计的重视。此前,小米SU7在3月底至4月初接连发生两起交通事故,其中一起涉及NOA功能,进一步促使车企在宣传上更加审慎。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此前呼吁,辅助驾驶功能需明确边界,避免过度营销。此次小米的调整正是对监管与用户关切的积极回应。尽管名称变化,小米仍强调其端到端大模型技术通过感知、预测、规划一体化提升了驾驶体验,但行业整体已从“技术激进”转向“安全务实”。
结语
从“智驾”到“辅助驾驶”,一词之差的背后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对安全责任的重新定义。随着政策规范与技术发展同步推进,车企需在创新与合规之间找到平衡,而消费者也需理性看待辅助驾驶功能,始终将安全掌控在自己手中。小米SU7的更名或许只是一个开始,但行业集体转向“务实宣传”的趋势已不可逆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