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去年夏天,和朋友在咖啡厅聊到车。朋友说:买车啊,还不如租,省事还放心。我当时就忍不住笑了:谁租谁傻?但心里也在想,是真的租车更好,还是我这些坑过的车说服不了自己。
我换车的过程,从第一台国产小车,到现在的一台中高级轿车,血泪点不少。总结下来,买车确实像在,光看外面漂亮、配色好看,根本看不透它到底牢不牢靠。去年我又被新势力品牌忽悠了一把,那个所谓的互联网造车新思路,外观真吸引,内在问题不少。
一台车我估算瑕疵品率,配件供应链不完善的,能有3成问题(这段先按下不表),我记得那次雨刮器坏了,整整等了3周(体感/估算,零件调配慢得出奇)。最尴尬的是,每次去4S店都像去寻宝,店面稀少得让人苦恼。而软件系统Bug更是让我头疼——OTA更新修的慢不说,老出现新问题。这都让我开始质疑,这类车型是不是用来验证市场的?一位朋友说:新势力第一代,就像用消费者的钱在试。
这也让我有个疑问:这些公司研发到底有多成熟?我觉得看销量可能是最稳的筛选标准吧。月销量低于5000的,基本可以排除,大部分问题都藏在心里。
后来我还遇到个低价豪车的坑。去年朋友刚入手一台进口豪华SUV,标价比官方指导价低8万多,炫耀我还能理解,结果—配置简陋得可怜:没有电动尾门,内饰硬塑料泛光;动力是低配版,跑起来差点意思。最受打击的是,销量不行的车型,厂家快推出新款,那台过时的车顿时变鸡肋。结果半年后,亲身体验告诉他——买低价豪车,大多是伪豪的一种投资。
我还旧时偏爱性能,曾经狂追8秒破百,觉得车快就是王道。可是试一试,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那些大马力车,除了吃油,还得养轮胎、养保险、养人(生活惯变得更懒惰,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测算这台车每百公里油耗得13升左右,6元一升,成本还不会低)。还能怎样?性能过剩的车,只让自己多花点钱而已。其实家用150马力左右挺够用,追求极限只会带来经济负担。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市场上一些油改电的车,真是折腾。有人评价油改电像写在中国制造代码里的拼凑,电池布局不合理、重量偏重,充电保持效率不好的所谓优势根本没用(这段先按下不表),我还和一个同事吐槽,他用了一年,跟我说:用起来像在用旧的油车改装车,能耗高,充电慢。这些油改电车,像个拼图一样,摊出来就像一盘杂乱的拼图。
我又想到俩问题:这些拼装车怎么保证耐久?如果一年电池出问题,要不要跑断腿到维修站?而且,这是否意味着真电平台才是未来?我猜测:或许这个猜想不一定靠谱,但零散信息告诉我,纯电设计少走弯路,成本、效率都更优。
市场里还有那些性能过剩的车。曾经我追求秒破百,觉得快的才算劲,但现实没让我多长脸。从过度追求动力到够用就行,这中间差异大得很。毕竟在中国的交通、限速天花板上,跑个时速100到120就差不多够用了,超过了基本没必要。老兄,花那点钱追极限到底值得么?一台120马力的日常用车,已经够呛。
最让我烦的是那些跨界创新的新车。去年我去展馆,看了个手机厂商自个儿推出的车。它们强调智能互联,但实际操作起来让我大失所望:软件死机、灯光不对、空调失控——简直就是变形金刚版本的又白又胖。一个售后人员无奈说:感觉像在帮手机调试,车子反倒成了软件测试平台。
说到这里,我突然卡壳了。车到底要什么?我觉得,买车真实的价值,并不是盯着新炫高端,而是惯用得住、用得顺、用得安心。
所以,我现在的原则是:- 月销过万的成熟车型最靠谱。- 豪华品牌低配,太坑爹了,真不如国产或者合资的中高配。- 纯电动车一定要从纯电平台出发,不要油改电,标准化才靠谱(这点最重要)- 动力够用,别无脑追求跑调。- 新的跨界企业车,得等到第二代再出手,没有必要为了新鲜当白鼠。
说到血的教训,我真是领悟了一个道理——买车,不能较劲于新或低价,要看基础。一辆车,就像人生中的伴侣,长长久久靠的是靠谱和耐操。你说,一辆车真能完美到极致吗?我觉得也许——只是那份细腻的触摸感,像你摸到那份刚洗过还带点水汽的座椅布料,才最触动心弦。
你有没有想过,有些问题其实我们当初就能避免?但偏偏等到出事了,才开始后悔莫及。这样一想,是不是买车也得多点耐心和理性?还是说,终究还是得碰运气?【这段我没细想过,或许是逻辑问题?】我觉得买车和选伴侣一样,更多是看是否合拍。
对啊,就像我那次无意中弹出拍照的功能,突然意识到:我其实不需要全能,只要用得顺的就行。轮到你了,下一次买车,你会不会也像我一样,把价格和稳定挂在心上?还是照旧,还是会被炫酷外观吸引?所以,最后到底什么才是最聪明的选择呢?也许,但我喜欢那一瞬间,从手刹拉起、前挡风玻璃发出的一抹微光开始的感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