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卖楼求生记 中国买家接盘 汽车业格局正在改变
那栋矗立在横滨港边的玻璃幕墙大楼,曾经是日本汽车工业的骄傲。如今,它悄然易主。日产以970亿日元出售全球总部大楼,却要继续租用20年——这个看似矛盾的操作,折射出传统车企在行业变革中的挣扎。
每天亏损近1亿元。这个数字压在日产身上,太重了。334亿元人民币的年度净亏损,让这家老牌车企不得不做出痛苦决定。卖楼、裁员、关厂,一切只为活下去。
买家中出现中国敏实集团的身影。这家长期为日产供应零部件的企业,如今反过来成为房东。角色转换背后,是全球汽车产业链话语权的重构。曾经的主机厂主导模式,正在被打破。
日产卖楼不是孤例。整个日系车企都在电动化转型中步履蹒跚。当特斯拉和中国新能源品牌高歌猛进时,传统巨头们却陷入“船大难掉头”的困境。电动化浪潮来得太快,太猛。
卖楼获得的739亿日元将注入“Re: Nissan”复兴计划。这是日产的背水一战。裁员2万人,关闭7家工厂,目标节省5000亿日元。壮士断腕,只为争取转型时间。
有意思的是,日产选择“售楼返租”这种财务操作。既获得现金流,又不影响日常运营。这是资本运作的智慧,更是无奈之举。毕竟,搬离总部象征意义太大,谁都承担不起。
中国零部件企业收购日产总部,这个信号值得玩味。它意味着中国企业在全球汽车产业链中的地位提升。从供应商到合作伙伴,再到资本层面的深度绑定。角色在变,关系在变。
汽车行业百年未有之大变革中,没有人能置身事外。日产的困境是所有传统车企的缩影。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三股力量同时发力。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
那座大楼依然矗立在横滨。里面的员工照常上班,只是产权证换了名字。这个画面,或许就是当前汽车行业最真实的写照——表面一切如常,内里早已天翻地覆。
变革时代,活下去才是硬道理。无论采取什么方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