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刚刚迈入百万俱乐部,这个数据还挺让人感慨的——从50万到100万只用了343天,算是新势力车里跑得最快的,不过我跟人聊起这事儿时,他说:没想到零跑能这么快,家底儿厚呗。我也觉得,这背后其实是体系化造车的功劳,毕竟这么快规模起来,不光是卖得多,供应链要稳、资源配置得灵活。
说实话,零跑的制造体系我去年偶尔听供应链那边朋友提过,感觉它像把组装线当成快餐店一样,标准化流程严谨,每道工序事无巨细,像做汉堡一样快又稳。相比传统车企那种慢火炖汤的感觉,零跑是炒炒快菜,快速迭代不停歇。是不是所有新势力都得走这条路?至少现在看来,这种节奏让市场认可度蹭蹭往上蹿。
但我又得小小纠正一下,前面说零跑速度快得惊人,其实也不能忽略,这个快背后还有政策加成、资金多和市场需求高的合力推动。换句话说,零跑走得够顺,但其他新势力要照搬还真不一定能立刻复制成功。买个车,光看数字很美,真到手得看看能不能交付到位。
对了,今儿跟同事讨论新势力时突然蹦出一句:零跑跟比亚迪比,谁的审美更能打?说实话,我个人是觉得零跑无论内饰还是外观都更契合年轻消费者口味,整体设计没那么大众化的公务风,更敢于玩点颜色和风格,这点比比亚迪要鲜活不少(体感,样本有限)。
大家提过零跑的智驾系统,我倒是有点儿嫌麻烦,升级老是慢慢吞吞,感觉跟手机系统升级似的,等得有点没耐心了。产品线多就好,轿车、SUV、MPV都有,零跑的多元化像是在市场里扎了个地盘,但同价位比,比亚迪的续航和基础配置偷鸡摸狗的能力比零跑强点,实际用起来零跑厂家的续航表现有时候得多加分心,续航成绩比较像打了补丁,跟客户服务一样,偶尔差点意思。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零跑去年提过要靠和Stellantis联合出海,走全球化路线,背靠这个欧洲巨头,渠道和售后系统能借力发力,我是觉得这段合作挺关键的。毕竟,要是在家门口拼,还真不能靠单打独斗,国际市场的网络就像打牌,手里牌好不如牌搭得顺。
讲到这里,不禁想问,有没有人像我一样好奇,这么爆发增长,零跑未来的毛利率走势会不会还能稳住?毕竟新势力急扩张,成本往往激增,利润掉头跑的情况并不罕见。你觉得零跑敢不敢继续放量押注利润,还是会为规模牺牲点儿盈利?
说回产品,刚碰到个老维修工,他说:零跑车整车质量还算坚挺,故障率比新势力平均低点,底盘和电池管理系统那块做得不错。听着很实诚,我也知道,整车质量和售后绝对是拉动忠诚用户的关键。可惜没法说零跑的智能互联系统现在就让人心服口服(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更新缓慢还不够聪明,我期待这个环节能提前发力,否则接口跟不上时代,体验就打折扣。
刚才翻相册,发现去年我在展会上拍的零跑S01内饰灯光设计,特别细腻,氛围感比不少合资车强。这种小细节,可能就是年轻用户买单的软肋。你有没有遇过因为一个配置的小改变就改主意买车?反正我有。
价格方面,零跑一直走亲民路线,单纯看售价比理想和蔚来啥的低不少,算下来,如果你打算三年用车,平均百公里能省几块电费和维护费(心算,一年跑2万,保守估计)还是挺划算的。可底盘、智能系统的差距也让用户多出点维修精力——你愿意花功夫折腾换来了价格实惠,这买卖值不值?说实话,我也没想明白。
多说一句,零跑能在德国拿下纯电市场神经一席——比亚迪之前还没破百万单,是哪里发来的自信?难道德国车主也开始追求小而美的电动快跑了吗?我没细想过,估计跟当地补贴、车型定位和本地化服务有关(样本少、估算)。
这家伙的产品线就像跑者圈里不同选手,有人冲刺有人持久跑,轿车SUV加MPV,不同需求都得照顾。造车企业拼的是供应链和产能节奏,稳定的供应链就像平时买菜,挑熟悉的菜市场比去新开的更靠谱。零跑背后的供应链体系,估计也是从这老菜场摸爬滚打的经验中磨出来的,但具体细节还是公司内部的活地图。
说不定,未来再有新新势力起步,这百万单位的门槛就不是这么稀罕了。零跑的经验值能被复制吗?这得看他们技术研发的深度和供应链的弹性怎么样了。某些智能化辅助功能的突破,也许是摇摆权衡的核心。不知道你有没有关注零跑的Lafa5?听说Ultra版的性能挺有看头的,不晓得这届用户会不会买账。
再啰嗦一句,汽车行业这事儿,就像烤肉,火候和烟熏味都很关键,光有速度不够,要的还是味道——零跑的味道够不够真香?没人说得准。你说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