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国内消费者更喜爱的沃尔沃,XC70的北欧味还在吗?

我开过不少车之后发现,不同国家的汽车设计理念真像是不同性格的人在过日子。

就拿空间和操控这对"欢喜冤家"来说,欧美车企那股子倔强劲儿还真是让人又爱又恨。他们心里明镜似的知道中国消费者喜欢大空间,但偏要守着性能不松口。就像别克昂科威这个车系,标准轴距的昂科威S用前麦弗逊后五连杆,开起来那叫一个利索,变道时车尾稳得像钉子。可加长成昂科威Plus后,后悬架改成四连杆,后排能多塞俩座位,可老司机们都能明显感觉到,高速过弯时车尾多了几分"飘"的感觉。

做国内消费者更喜爱的沃尔沃,XC70的北欧味还在吗?-有驾

这事儿让我想起前些年陪朋友去4S店看车,销售指着昂科威Plus说:"您看这后排,比奔驰GLC还宽敞。"朋友试驾完却嘀咕:"空间是大了,怎么感觉底盘不如试驾视频里扎实?"其实这就是欧美车企的"轴"——他们宁可让部分消费者觉得空间不够大,也不愿意在底盘调校上妥协。就像美国人为了空间把E2架构魔改成C1架构,虽然换来了凯迪拉克XT6这种三排座大车,但后悬架成本蹭蹭往上涨,终端价格直接冲到40万以上,愣是把原本该走量的车型变成了小众选择。

要说最会"螺蛳壳里做道场"的还得是吉利。他们给领克定下的CMA架构就像戴了紧箍咒,硬生生把轴距限制在2734mm。当年领克01上市时,媒体都在吐槽:"这么小的轴距非装北欧豪华范儿。"后来领克08 EM-P为了迎合中国家庭,硬是把轴距拉到2848mm,结果老玩家都反映:"车是大了,可过减速带时那哐当声,哪还有当年03+的凌厉?"这让我想起去年在杭州试驾领克08,销售经理看我反复按压第三排座椅,悄悄说:"其实我们工程师最清楚,要是放开轴距限制,这车能再塞出5cm空间。"

做国内消费者更喜爱的沃尔沃,XC70的北欧味还在吗?-有驾

这种取舍在沃尔沃身上体现得更极致。XC70在欧洲卖得最好的版本轴距还不到2800mm,可到了中国特供版愣是加长到2900mm。瑞典工程师在车尾加了套"丢轮保命"系统,美其名曰"守护北欧豪华基因",其实就是怕加长后影响车身刚性。有次在成都太古里偶遇XC70车主,他开玩笑说:"我买车就图个安全,可这车机系统连CarPlay都要付费升级,这安全感怕不是要打折?"

说到架构成本,凯迪拉克锐歌的奥特能平台真是教科书级别的案例。通用为了让这个平台兼容北美市场的皮卡和中国的纯电SUV,硬是砸了20亿美元搞研发。结果呢?终端优惠3万都没人要,去年广州车展上销售说漏嘴:"厂家给的任务是月销3000台,现在连800都够呛。"反观吉利CMA架构倒是很聪明,领克03+用这个平台卖到25万还能加价,沃尔沃XC60用同样平台却只敢定30万出头,这里面的账本怕是比汽车电路还复杂。

做国内消费者更喜爱的沃尔沃,XC70的北欧味还在吗?-有驾

最近看到沃尔沃宣布XC60中期改款要加长轴距,突然想起2019年他们在上海车展展出的概念车。当时设计师说"要在保持北欧设计语言的同时满足中国需求",现在看来也就是把后排空间多掏了5cm,车机系统加了语音控制。有位北京车主在论坛吐槽:"花40万买的车,后排坐三个中学生膝盖顶着前排椅背,这叫满足需求?"这话虽然刻薄,却戳中了跨国车企的软肋——他们永远在"全球车型"和"本地特供"之间走钢丝。

说到底,汽车工业的全球化就是场永无止境的平衡术。就像大众的MQB平台,既能造出加长到2909mm的帕萨特,也能做出轴距2680mm的探歌,靠的就是模块化设计的弹性。但欧美车企总爱端着架子,宝马坚持CLAR平台不加长,宁可让3系Li在中国市场单打独斗。反观自主品牌,比亚迪e平台3.0直接给海豹塞进2920mm轴距,用CTB电池一体化技术既保空间又保操控,这才是把日子过明白的架势。

做国内消费者更喜爱的沃尔沃,XC70的北欧味还在吗?-有驾

最近在车友群里看到个有意思的讨论:如果奔驰用MMA平台给中国特供加长版CLA,会不会抢了奥迪A3的市场?底下有人神回复:"怕是加长到2800mm,老外又得说我们破坏品牌DNA。"这话让我想起去年日内瓦车展,某德系品牌工程师被问及中国特供车时直言:"我们不会为了销量放弃底盘调校的灵魂。"可转过头来,他们在中国合资公司生产的车型,底盘质感明显比欧洲版软了三分。

说这些不是要贬低谁抬高谁,而是觉得汽车这东西,说到底是给人用的。就像沃尔沃XC40纯电版,欧洲市场坚持用400V平台,中国特供版却换上800V高压系统,结果在欧洲续航打不过雷诺Zoe,在国内又拼不过比亚迪海豚。这种"既要又要"的矛盾,或许正是汽车工业最真实的模样。各位看官老爷,你们觉得是该为操控放弃空间,还是为面子缩手缩脚?评论区聊聊?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