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米汽车被曝出车主实测宣传功能全失效,维权群人数飙到400+。 这场“顶级流量”车企的翻车事件,撕开了新能源车行业最隐秘的伤疤——当营销套路撞上产业淘汰赛,谁在裸泳?
去年雷军在微博疯狂安利的“黑科技”前舱盖,车主花4.2万选装后发现是个大坑。 有车主拍下拆解视频:所谓碳纤维材质其实是带孔塑料板,内部风道结构直接消失,实测鼓风机吹纸巾纹丝不动。
客服承认设计图和实物不符,但拒绝退换。 抖音相关话题播放量破亿,评论区炸锅:“这不是割韭菜,是抢钱! ”
事件导火索是雷军亲自宣传的“空气动力学设计”。 他在发布会上说:“这个前舱盖能让刹车片寿命延长30%。 ”结果车主实测发现,不仅散热没提升,高速行驶时前舱温度还比普通车高5℃。
有技术博主指出,挖孔设计反而影响结构强度,属于典型的“概念大于实用”。
面对维权潮,小米给出两个选择:要么等30周换铝制机盖(多花2万积分),要么继续用“假碳纤维”。 车主怒斥这是“带孔的皮肤贴”,有人翻出旧账:去年SU7上市时宣称“零百加速2.78秒”,实际测试平均慢0.5秒。 有车主调侃:“雷总PPT造车20年,没想到翻车现场在车盖上。 ”
2024年工信部连出重拳:隐藏式车门把手被强制整改,单踏板模式必须亮灯提示,连方向盘形状都有严格规定。 2023年倒闭的新能源企业比前三年总和还多,威马烧光百亿破产,某新势力全国门店砍掉60%。 一位从业者说:“以前造车靠吹牛,现在吹牛要坐牢。 ”
手机圈的“发烧营销”在汽车业彻底失效。 小米用造手机的思路搞汽车:发布会只讲参数不讲实操,粉丝群代替专业测试,甚至把未验证功能当卖点。 有工程师爆料,前舱盖项目从立项到量产仅用90天,而传统车企至少需要3年验证。 这种“闪电战”在手机行业能赢,在涉及人命的汽车业就是玩命。
隐蔽的猫腻藏在车机系统里。 多位车主发现,未登录小米账号时车辆最高时速被锁在120km/h,动力输出自动降级。 客服承认这是“防误触设计”,但手册里只字未提。 有赛车爱好者实测,登录账号后极速能飙到265km/h,这种“付费解锁性能”的操作,被网友比作“游戏DLC套娃”。
400多人的维权群里,每天都在上演攻防战。 有人用红外相机拍摄前舱温度异常,有人整理出13页功能对比文档,甚至有机械专业粉丝在B站直播拆解对比。 有车主发现前舱盖螺丝标注着“工装件”——也就是生产线测试用的临时零件。
雷军个人微博评论区成重灾区,最新动态下清一色“还我碳纤维”。 有车主制作对比图:左边是小米宣传的挖孔风道,右边是实拍的封闭塑料板,配文“从科幻片到恐怖片”。 事件发酵后SU7销量应声下跌,准车主转向极氪、智界等竞品,有4S店销售透露:“每天退订电话接到手软。 ”
就在小米事件发酵当天,工信部宣布启动车门把手安全标准制定。 这份文件直接点名“隐藏式设计误导消费者”,要求所有新能源车必须在物理结构上体现把手功能。 有内部人士透露,后续还会出台“功能真实性验证”细则,以后吹牛要附带第三方检测报告。
维权现场变成大型科普现场。 有车主用热成像仪展示前舱盖温度异常,有工程师现场教学如何测量风道效率。 最硬核的是位退休教授,他带着游标卡尺逐项测量:“宣传册写厚度2.5mm,实测1.8mm,这算欺诈知道吗? ”这些民间技术派,正在用科学拆穿互联网话术。
记者探访小米汽车工厂发现,碳纤维前舱盖生产线上贴着“加急订单”标签。 知情人士透露,为赶交付量,品控环节缩减40%,原本需要7道质检工序压缩到3道。 有质检员匿名采访说:“雷总要求24小时交付,哪有时间做风洞测试? ”流水线尽头,贴着“为梦想而战”的标语显得格外讽刺。
曾被视为小米优势的“用户参与模式”翻车。 有车主参与早期内测时反馈过前舱盖问题,得到的回复是“感谢建议,会反馈给工程师”。
直到现在,这些留言在社区帖子里被折叠,官方账号点赞的都是“期待新车”的好评。 有车主自嘲:“我们的反馈就像发往火星的信件。 ”
维权车主意外获得一份内部文件:4S店被要求“优先引导用户接受补偿方案”,禁止使用“质量问题”等表述。 文件中列出“敏感词库”,包括“欺诈”“虚假宣传”等,要求客服替换为“体验差异”。 有店长私下吐槽:“上面让我们学海底捞式道歉,但锅底料是小米定的。 ”
在这场风波里,最惨的是中小供应商。 给小米供应前舱盖模具的苏州某企业,因订单取消损失千万;负责风道测试的第三方机构被拖欠费用。某车企高管在闭门会上说:“小米替我们踩了雷,接下来我们可以更安全地抄作业了。 ”
维权群的问题是:“我们花的不是4万2,是相信雷军‘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这句话。 ”当互联网神话照进工业制造的现实,车主们发现:车盖上的窟窿不仅漏风,漏掉了对消费者的基本尊重。 这场风波过后,或许所有车企都该记住:车不是手机,用户也不是粉丝。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