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上汽董事长陈虹那句 “不能把灵魂交给别人” 还在耳边,2025 年上汽就砸下 60 亿和华为成立智能驾驶合资公司 —— 这种 180 度转变,不是车企 “认怂”,而是新能源战场变天的必然结果。作为深耕行业十年的汽车博主,今天就扒透这背后的底层逻辑,看懂传统车企和科技公司的博弈新规则。
先回溯那场著名的 “灵魂之争”。2022 年华为推出 “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从芯片、操作系统到智驾算法一包到底,当时上汽正全力推进自研的 “零束” 智能平台,智己 L7 刚上市,陈虹的表态看似强硬,实则是传统车企的 “安全感焦虑”:燃油车时代上汽靠发动机、变速箱掌控核心,到了智能汽车时代,若智驾、座舱全用华为方案,自己不就成了 “组装厂”?
但短短两年,市场狠狠给上汽上了一课。2024 年上汽新能源销量 138 万辆,看似不少,但增速仅 12%,远低于行业 28% 的平均水平;反观搭了华为 ADS 2.0 的问界,全年狂卖 37 万辆,增速超 200%,极狐阿尔法 S 华为 HI 版更是靠 “无图智驾” 圈粉无数。更扎心的是,上汽自研的智驾系统,在城市 NOA 覆盖率、接管率上,比华为 ADS 3.0 落后了近 1 年 —— 当用户买车开始把 “有没有华为智驾” 当核心指标,上汽的 “灵魂坚持”,正在变成市场竞争力的短板。
真正让上汽松口的,是华为的 “策略让步”。过去华为要的是 “全栈绑定”,车企要么全用要么不用;现在华为学会了 “拆着卖”:既可以提供完整方案,也能单独输出智驾芯片、算法模块,甚至允许车企在华为基础上做定制化开发。就像这次合资公司,上汽占股 51%,掌握控股权,华为输出技术团队和专利,双方共同研发针对上汽车型的智驾系统 —— 简单说,上汽保住了 “控股权的面子”,又拿到了 “华为技术的里子”,这种 “双赢框架”,比当年的 “非黑即白” 灵活太多。
还有个不能说的秘密:传统车企的 “自研天花板”。上汽每年研发投入超百亿,但若想追上华为在智驾领域的积累,至少需要 3-5 年、千亿级投入 —— 华为光 ADS 团队就有 5000 人,每年烧几十亿,这种投入强度,单靠一家车企根本扛不住。去年长安和华为成立合资公司、北汽深化 HI 模式合作,已经证明 “车企出资源 + 华为出技术” 的模式更高效。上汽再硬撑,只会错过智能汽车的窗口期,毕竟现在的竞争,不是 “要不要自研”,而是 “能不能快速拿出让用户买单的产品”。
现在再看这场合作,根本不是谁输谁赢。上汽靠华为补了智驾短板,能快速赋能荣威、MG、智己全系车型;华为则通过上汽,打入了主流合资车企的供应链,避开了 “只靠问界单打独斗” 的风险。更重要的是,这标志着行业从 “零和博弈” 进入 “共生时代”—— 燃油车时代的核心是 “机械素质”,智能汽车时代的核心是 “软件生态”,没有哪家企业能包打天下,懂得借势的玩家,才能在淘汰赛中活下来。
最后留个问题给大家:你觉得上汽华为的合作车型,能追上问界的销量吗?如果是你选车,会优先考虑车企自研智驾,还是华为这种第三方方案?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关注我,后续带大家实车体验上汽华为首款合作车型的智驾表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