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亏316亿!马自达对华“下狠手”求生,是破釜沉舟还是饮鸩止渴?

曾几何时,马自达靠着那股子独特的设计劲儿,还有让驾驶者肾上腺素飙升的操控感,在全球车市上可是风光无限。谁能想到,短短几年,在汽车行业大洗牌的浪潮里,它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滑铁卢。

2020财年,这家以“技术宅”自居的品牌,全球业务竟然亏掉了316亿日元,销售额也跟着一泻千里,直降到2.88万亿日元左右。这可不是小打小闹,分明是马自达在全球范围内,正经历一场实实在在的生存危机。

在这般焦头烂额的背景下,中国市场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地,对马自达来说,既是救命稻草,又是个深不见底的泥潭。眼看着市场份额被蚕食,销量一路跳水,马自达在中国大陆硬是拿出了几招“下狠手”的狠活儿。

这些激进的自救策略,让整个行业内外都忍不住要琢磨:传统燃油车企想在新能源大潮里活下来,到底该怎么转?这马自达的遭遇,可不只是它一家的烦恼。

巨亏316亿!马自达对华“下狠手”求生,是破釜沉舟还是饮鸩止渴?-有驾

当年的马儿跑得欢

回看马自达在中国市场的来时路,可不像现在这么举步维艰。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1992年那会儿,马自达就迈出了试探性的一步,跟海南汽车搞起了合作,想造旅行车和MPV。

不过,那时候政策管得严,马自达的车子一度只能在海南岛内打转。直到1997年,它和一汽集团牵了手,业务才算真正地冲出海岛,奔向了广阔的中国内地市场。

千禧年初的2002年,国产福美来横空出世,这可是马自达在华发展的一个里程碑。紧接着,2003年,经典轿车马自达6,顶着26万多元的高价位杀入市场,第一年就卖出了2.3万辆。

到了2010年,马自达6的销量更是达到了9.4万辆的巅峰,那叫一个火爆。那时候的马自达,凭借着一套独特的悬挂系统,加上后来名声大噪的“创驰蓝天”发动机技术。

在老百姓心里,它可是实打实的“技术派”,口碑好得不得了。谁能想到,这般辉煌没能长久。到了2014年,马自达6的接班人阿特兹上市后,却老是冒出噪音之类的质量问题。

巨亏316亿!马自达对华“下狠手”求生,是破釜沉舟还是饮鸩止渴?-有驾

销量表现远不如预期,让人大跌眼镜。2016年,马自达6正式停产,这似乎也像一个信号,宣告着一个时代的落幕。早年间,一汽马自达的产品线一度单调得可怜,市场定位也模糊不清。

这让马自达在这个竞争一天比一天激烈的市场里,渐渐失去了优势,开始掉队。从2010年代中期往后,马自达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就开始走下坡路,一年不如一年。

品牌长期坚持“价值销售”,死活不肯轻易降价,这在中国市场那个价格战打得飞起的年代,简直是格格不入。更要命的是,面对中国汽车市场电动化、智能化的大趋势,马自达竟然选择了原地观望。

慢悠悠的姿态,彻底错过了最佳时机。

销量跳水,背水一战

近几年的销量数据,简直是把马自达在中国市场的困境,赤裸裸地摆在了大家面前。2021年,它在中国的销量是18.4万辆,同比直接掉了14.3%。

巨亏316亿!马自达对华“下狠手”求生,是破釜沉舟还是饮鸩止渴?-有驾

接下来的2022年上半年,销量再次大幅下滑,直接砍掉了一半。到了2023年上半年,马自达中国仅仅卖了3.22万辆车,相比去年同期又一次腰斩。

曾经的主力紧凑型轿车昂克赛拉,月销量从过去的1.5万辆,跌到了现在的几千辆,有时候甚至只有3000辆左右,让人看着都心疼。2024年全年,马自达在中国的销量是8.17万辆,继续走着下坡路。

进入2025年,情况依旧不见好转。1月份,马自达中国销量6604辆,同比下降28.3%。2月份,更是跌到了3800辆,这已经是连续四个月的下滑了。

3月份的销量数据也毫无起色,而到了6月,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总销量,更是创下了近十年来的同期新低,简直是惨不忍睹。具体到6月份,EZ-6卖了3210辆,CX-5卖了2937辆。

马自达3只有1257辆,CX-50更是可怜,只卖了445辆。7月,CX-50的销量进一步下滑,只剩下277辆,同比降幅超过五成,简直是快要卖不动了。

2025年上半年,马自达中国整体销量大约4万辆,新能源车对销量的贡献,依然是杯水车薪,可以忽略不计。面对这般兵临城下的局面,马自达不得不采取激进的自救策略。

巨亏316亿!马自达对华“下狠手”求生,是破釜沉舟还是饮鸩止渴?-有驾

2023年,品牌推出了新款主力轿车昂克赛拉,直接给出了3万元的降价,让它的价格跟中国本土品牌几乎持平。其他车型,比如CX-4、阿特兹,也纷纷给出了5-6万元的大幅优惠。

某款SUV车型CX-50的起售价,甚至比同级别的日系车还要低,这简直是打破了马自达以往的“高贵”姿态。这些举动,被外界解读为马自达在中国市场,彻底玩起了“激进”的价格战,妄图以价换量。

然而,单纯打价格战,在中国本土汽车品牌新能源车市场渗透率都超过50%的今天,到底还能不能奏效,这可真是一个巨大的问号。马自达在中国卖的车,大部分还是老旧的燃油车。

跟市场主流方向,可以说是背道而驰。

电动化,追得太晚?

马自达高层,自然也看清楚了问题的严重性。2023年4月,品牌特意跑到上海,举办了一场发布会。他们宣布要加速电动化转型,并且提出了转向“产品3.0”、“用户体验3.0”和“数字化3.0”战略。

巨亏316亿!马自达对华“下狠手”求生,是破釜沉舟还是饮鸩止渴?-有驾

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国市场,马自达甚至把中国区团队,整个都搬到了上海,还专门成立了一家全资子公司,来负责在华的所有业务。更深度的合作,也随即拉开了序幕。

马自达和长安汽车深化了合作,两家要联手开发新能源车型。首款合作的纯电动轿车EZ-6,已经在2024年底上市了,第二款合作的SUVEZ-60,也计划在2025年底推向市场。

EZ-6车型2024年10月上市后,预订量曾一度冲破3.3万辆,听起来很不错。但初期交付速度实在太慢,实际的月销量表现,只能说平平无奇。

EZ-60车型则是在2025年4月的上海车展上首次亮相,并计划在2025年9月26日正式上市,目前预订量已经超过了4万辆。这些新能源车,都巧妙地利用了长安汽车的技术和资源。

进行了深度的本土化研发,力求能更贴近中国消费者的实际需求。长安马自达甚至雄心勃勃地计划,到2027年每年至少要推出一款新能源车型,甚至还考虑出口到海外市场。

然而,转型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2025年6月的产销快报里,长安马自达的数据竟然“神秘失踪”,这立刻引发了市场对它运营状况的阵阵担忧。

巨亏316亿!马自达对华“下狠手”求生,是破釜沉舟还是饮鸩止渴?-有驾

2025财年上半年,马自达在中国市场销量下降了24%,深受新能源价格战的影响,日子过得一点也不舒坦。品牌社长也预测,到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将超过50%。

而美国市场届时可能只有10%,这无疑进一步凸显了中国市场的特殊性与挑战,难度系数直接拉满。马自达在新能源领域起步确实太晚了,2022年纯电动车销量仅区区数百辆,具体是334辆。

尽管2025年新能源车销量有所增长,达到了数千辆的水平,但与中国市场那巨大到令人咋舌的新能源需求相比,这点量,也只能算是杯水车薪,根本不够看。

内外交困,前路迷茫

马自达在中国市场的困境,也折射出它在全球战略上的区域性失衡。最近,品牌在全球范围内的整体竞争力,都在不断下滑,让人看着有点替它着急。

2025财年上半年,品牌全球净销售额达到了约2.39万亿日元,年销量约为130.3万辆。然而,中国市场销量在其全球总销量中占比极低,2024年全年还不到7%。

巨亏316亿!马自达对华“下狠手”求生,是破釜沉舟还是饮鸩止渴?-有驾

到了2025年上半年,中国销量更是只占全球销量的2.6%,这差距,大得惊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墨西哥市场的销量已经接近10万辆,反超了中国市场。

北美(美国)市场销量近期也呈现显著增长的态势。这说明马自达在不同区域的市场表现差异巨大,而中国市场电动化转型速度远超北美市场,对其传统燃油车的冲击,无疑更为剧烈。

内部管理问题也一直困扰着马自达在华的运营,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长安马自达的营销端,在短短六年内竟然换了四任负责人,管理层的频繁变动,无疑严重影响了策略的连贯性与执行力。

2025年,长安马自达甚至还一度陷入“阴阳销量”的争议,官方数据存在矛盾,这无疑进一步损害了品牌形象,让消费者对它产生了信任危机。新能源车型上市后,市场热度未能持久。

不少曾经的忠实粉丝,耐心也逐渐消耗殆尽。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早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合资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市场份额,甚至不足5%。

本土品牌,比如比亚迪、吉利等,销量却呈现猛增态势,势不可挡。马自达的燃油车,面对来自本土品牌的巨大竞争压力,真是喘不过气来。

巨亏316亿!马自达对华“下狠手”求生,是破釜沉舟还是饮鸩止渴?-有驾

从1920年以软木生产起家,到后来靠着转子发动机等创新技术闻名天下,马自达一直被视为汽车界的“技术派”,有着自己独特的执拗和骄傲。

然而,如今它在中国市场面临的困境正在不断加深,销量持续下滑,它所采取的策略,被形容为“激进”,甚至有些“饮鸩止渴”的味道。

结语

马自达在中国市场的挣扎,其实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大潮中,一个传统车企的真实写照。中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支持力度特别大,给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也加速了市场变革。

马自达能不能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重塑自我,活下来,关键就在于它能否真正实现快速、彻底的电动化与智能化转型,并且重建消费者对品牌的信心。

它那些“下狠手”的策略,究竟是“饮鸩止渴”的无奈之举,还是“破釜沉舟”的决心体现,仍有待时间来给我们答案。品牌的未来命运,将取决于它内部变革的速度有多快,深度有多深。

巨亏316亿!马自达对华“下狠手”求生,是破釜沉舟还是饮鸩止渴?-有驾

以及它能否有效适应中国市场这种独特的需求和节奏。马自达在新能源转型之路上,前面还有漫长的挑战和努力等着它。至于它未来在中国市场是选择退出还是坚持到底,现在谁也说不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