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8万对10.98万!宝骏E6与云海EV同源平台,4万差价配置大比拼
14.98万,买一台挂着宝骏标的纯电SUV。
你信吗?
可它的兄弟车型,配置更高,价格却只要10.98万。
差价整整四万。
还出自同一个平台——宝骏云海EV与E6畅享版的这场对决,简直像一场精心设计的心理实验。
它们共享底盘。
电机都是150千瓦。
续航同为CLTC 500公里。
轴距一致,车身尺寸几乎复制粘贴。
硬件上,它们是双胞胎。
但打开配置单……画风突变。
E6畅享版像是被“瘦身”过的版本。
轮毂从18英寸缩水到17英寸——视觉上立马矮了半截。
中控屏从15.6英寸巨幕砍到10.1英寸,分辨率下降不说,交互流畅度也打了折扣。
这哪是“畅享”?更像是“将就”。
更扎心的是那些看不见的减配。
L2级驾驶辅助?没了。
360度全景影像?抱歉,选装都不给。
前排座椅加热通风?想都别想。
手机无线充电?连槽位都没留。
这些在云海EV上标配的功能,在E6上统统消失。
我忍不住问自己——这车卖给谁?
网约车司机?可他们最在乎成本。
多花四万块买一辆配置更低的车?回本周期得多长?
每单赚三块,得跑一万三千多单才能抹平差价……还不算折旧和电费波动。
个人用户呢?
谁会放着高配低价的云海不选,偏偏挑这个“丐中丐”?
品牌情怀?宝骏现在讲这个吗?
还是说,“畅享版”这三个字听着特别有希望?
市场可不惯着这种操作。
10-15万区间,早已杀成红海。
广汽埃安AION Y,空间大得离谱,后排能跷二郎腿,网约车司机人手一辆。
吉利银河E5,号称“卷王”,智能座舱+高阶智驾下放,性价比炸裂。
零跑B10,用算法换成本,智能化不输新势力。
它们都在拼命堆料。
而宝骏E6,却反向操作——减配还加价。
这不是勇气,是冒险。
甚至是对自己品牌的消耗。
你说它针对大客户采购?
也许吧。
可公开售价摆在这儿,普通消费者一眼就能对比。
品牌形象一旦受损,后期靠优惠也很难挽回。
“原来宝骏可以卖这么贵?”
“原来同样的东西能贵四万?”
这些念头一旦种下,口碑崩塌只在一瞬间。
我们再往深了看一层。
同平台推出高低配车型,本是常规操作。
比如大众的朗逸和宝来,丰田的卡罗拉和雷凌。
但核心逻辑是:差异化定位,满足不同需求。
可E6和云海的关系……更像是“同一款车,两个定价”。
没有明显风格区分。
没有目标人群切割。
甚至连命名都让人混淆。
这不是差异化,是自我内耗。
更讽刺的是,云海EV本身销量就不温不火。
月均两三千台,在竞争激烈的纯电市场 barely survive。
现在又推出一个价格更高、配置更低的“镜像车型”……
这是要左右手互搏?
难道宝骏觉得,消费者分不清这两台车?
还是笃定有人愿意为“未知的价值”买单?
比如……所谓的“运营优化”?
可车辆的耐久性、电池寿命、维修成本,并不会因为少了几个舒适配置就显著提升。
再说,真正的运营车辆,往往需要更强的售后支持、更低的保养费用、更高的出勤率保障。
这些,宝骏有没有准备好?
目前看来,配套服务并未同步升级。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这四万差价,到底值在哪?
硬件一样。
性能一样。
续航一样。
唯一的解释,或许是“品牌溢价”的试探。
一次小心翼翼的价格上探。
可惜,方向错了。
在电动车时代,用户买的是体验,是科技,是价值感。
而不是一个空洞的“畅享”标签。
或许未来会有终端优惠,把E6的实际成交价拉下来。
但现在明面上的定价,就像一记耳光,打在消费者的认知上。
你说它是战略失误?
还是市场误判?
又或者……这只是个开始?
后续会不会推出更极致的“运营版”,直接砍掉空调、音响,只保留基本功能?
那才真是彻底向B端投降。
但我想问:当一款车不再为“人”设计,只为“任务”存在时,它还算汽车吗?
还是只是移动的工具箱?
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
他们知道什么是诚意,什么是套路。
四万块,可以换来多少次周末短途旅行?
多少顿家庭聚餐?
多少孩子的教育基金?
如果这些钱换不来多一个气囊、一块大屏、一次安心的长途驾驶……
那它就不该存在。
所以我的结论很明确——
如果你是个人用户,闭眼选云海EV。
性价比拉满,体验在线。
如果你是网约车司机,更要精打细算。
E6那四万溢价,短期内根本无法通过运营收回。
更何况,少了座椅通风,夏天后背全是汗;没了L2辅助,长时间驾驶更累。
最终,市场会给出答案。
也许是销量滑坡。
也许是紧急调整策略。
但无论如何,这一课,宝骏得记住。
价格可以浮动。
配置可以取舍。
但用户的信任,一旦失去,就很难重建。
那么问题来了——
如果是你,你会为这四万差价买单吗?
还是说,你也和我一样,至今没搞懂宝骏这步棋,到底想走哪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