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提车周期缩短至12周背后隐藏的市场玄机

小米SU7这车,热度那是炙手可热。

你说都面世一年多了,按理说该审美疲劳了,可官网那交付期,愣是杵着“超过40周”。

这数字,搁谁瞧了都得掂量掂量,真要这般旷日持久,黄花菜都凉透了。

小米SU7提车周期缩短至12周背后隐藏的市场玄机-有驾

可近日冒出个风声,说真实情况没那么离谱,提车周期大抵在12-16周,比官方预期快了小半年光景。

这事儿颇堪玩味,官宣的和现实情况“南辕北辙”,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膏药?

先说这数据出处,一个网名叫“小米SU7-阿祖”的博主,孜孜不倦地追踪统计,还得了数据机构杰兰路的交叉比对。

这位老兄(或者老妹儿?

),记录了逾4.4万名用户的提车时辰,这样本量,足够庞大,参考价值应该不菲。

照他的说法,现在SU7(不含Ultra)已经启动交付来年一二月份的订单了。

遥想去年岁末,还有“等待逾200天”的案例,现在最长交付周期缩短到130天上下,效率擢升了不少。

这就耐人寻味了。

官方App显示的交付周期那么长,实则却快马加鞭,这事儿作何解读?

一种揣测是,小米在玩“奇货可居”。

你想啊,排队的人越多,越显得这物什紧俏,没准还能蛊惑更多人下单。

这伎俩,在手机圈儿早就玩脱了,汽车圈儿现在也依样画葫芦。

小米SU7提车周期缩短至12周背后隐藏的市场玄机-有驾

但问题是,这招弄不好,容易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你想,对那些已经定金锁死的客户而言,早点提到车自然是喜出望外,算是意外之喜。

但倘若节奏变化太疾,通告又不及时,人家资金筹备、征信认定可能都还没落定,这便容易出岔子,反倒造成负面体验。

更要紧的是,对那些还在踌躇不决的潜在客户而言,瞅见40多周的等待期,直接就望而却步了。

这年头,谁的韶华不是金子?

等一年才能驾驭新车,很多人可能就改弦更张,投奔其他牌子了。

这就牵涉到另一个诘问:小米缘何要给出这般漫长的预估交付周期?

除了奇货可居的可能性,还有一种解读是,小米在给自己预留充分的腾挪空间。

毕竟,汽车生产不像手机,供应链纷繁复杂,变数也多。

万一哪个关节出了纰漏,延宕交付,那可是要被用户口诛笔伐的。

是以,先把时间往长了说,到时候提早交付,反倒能博得好感。

但话说回来,这种“放卫星”式的预估,也暴露了小米在供应链管控方面可能还不够老练。

小米SU7提车周期缩短至12周背后隐藏的市场玄机-有驾

你看人家特斯拉,即便也屡遭诟病做工粗糙,但交付速率那是有口皆碑的。

其实,这事儿放到更宏大的视域下看,也折射了当下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一个普遍情状:产能爬坡维艰。

各家车企都在卯足劲儿扩产,但实际产量往往赶不上订单激增。

这背后,既有技术瓶颈,也有供应链的掣肘。

因此,消费者在遴选新能源汽车的时候,不仅要审视品牌、配置、价格,还要关注交付周期。

当然,更要擦亮眼睛,别被官方的“瞒天过海”给忽悠了。

话说回头,小米SU7这事儿,也给其他车企敲了个警钟:玩营销可以,但别玩过头了。

毕竟,消费者不是阿斗,你赤诚待人,人家才能真心拥戴你。

而对于小米来说,与其在交付周期上耍花腔,不如把精力放在擢升产能、优化供应链上。

毕竟,能让用户早日驾驭新车,才是硬道理。

官方预估和实际交付的“时间差”,看似是个细枝末节,实则关乎企业的信誉和市场的信任。

当我们惯常性地将原因归咎于营销策略时,是否也应该眷顾一下,这背后映衬出的更深层次的产业问题和消费者心绪?

毕竟,时间,才是最宝贵的资源。

仅是“40周”这个数字,就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