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 Ultra因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争议引发大规模退车风波

#小米汽车#

事件核心围绕宣传与实际功能不符、用户补偿争议及舆论博弈展开。以下是事件关键点梳理:

争议焦点

宣传与实际功能差异
小米官方曾宣传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具备“空气动力学风道”“轮毂散热”等功能,但车主拆解后发现,其内部结构仅有两个小型孔洞,未连接散热系统或下压力装置,实际为装饰性设计。车主认为该部件成本约1万元,与4.2万元选装价差距悬殊,涉嫌虚假宣传。

小米SU7 Ultra因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争议引发大规模退车风波-有驾

车主诉求与情绪价值
车主群体以高端用户为主,强调“挖孔设计是车辆的灵魂”,认为功能缺失直接影响驾驶体验和车辆独特性。维权群组人数接近400人,部分车主已委托律师发起诉讼,要求“退一赔三”。

小米的补偿方案争议
小米于5月7日致歉,提出两种补偿方案:未交付订单可改配铝制前舱盖;已提车用户获赠2万积分(约2000元)。但车主认为补偿力度不足,改配需重新排队30-40周,且失去购车初衷。

法律与舆论博弈

法律争议
律师指出,若证实宣传内容与实际存在重大偏差,可能构成虚假宣传。但维权难点在于选装部件是否属于整车退车范畴存在法律模糊性,且部分车主尚未提车,需证明小米违约。

舆论分化

支持维权方:澎湃新闻、界面新闻等媒体持续报道车主诉求,强调企业需直面质疑。

质疑动机方:部分大V认为维权群体中存在“假订单”或黑产产业链,通过伪造截图煽动舆论。极端粉丝攻击维权车主,被指“饭圈化”。

中立建议:建议小米开放退车通道或提供更高额补偿,避免消耗品牌信任。

市场影响与行业反思

短期冲击
事件导致小米港股单日跌幅达6%,同时影响SU7 Ultra的二手市场价值(部分车主称贬值超10万元)。风波发生在小米YU7新车发布前夕,可能动摇高端市场信任度。

行业启示

营销与产品平衡:小米早期通过“复刻原型车设计”吸引用户,但量产车未预留对应结构,暴露产品开发与用户预期的脱节。

危机管理:小米需加强宣传合规性,参考其他车企的“无理由退订”政策或更高额补偿以挽回口碑。

未来走向

小米若无法通过法律或协商妥善解决,可能面临长期品牌形象受损。部分车主建议将争议部件转为限量版以平息矛盾,或通过诉讼推动行业规范。而小米即将发布的SUV车型YU7能否扭转舆论,仍需观察其市场策略与用户沟通能力。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