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D毫米波雷达市场激增723%,价格血战下的技术博弈升级

4D毫米波雷达厂商正面临“冰火两重天”的局面。

一方面,问界、尊界、小米、蔚来、理想等越来越多汽车品牌开始选用4D毫米波雷达,4D毫米波雷达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

4D毫米波雷达市场激增723%,价格血战下的技术博弈升级-有驾

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今年1-5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4D毫米波雷达交付286.06万颗,相比2024年同比暴增723.88%。

另一方面,4D毫米波雷达价格战正在激烈打响。《高工智能汽车》了解到,4D毫米波雷达的交付价格已经下降到200-400元,最低已经跌破了200元,价格正在逼近传统3D毫米波雷达的水准。有业内人士表示,预计2026年,4D毫米波雷达的交付价格还将下降30%。

一直以来,尽管4D毫米波雷达具备长距离、全天候等优势,但由于成本、软件算法等因素制约,其整体市场进展低于预期。

为了加速“规模化上车”进程,4D毫米波雷达厂商开始通过降价来促进销量,以抢夺更多的车企客户订单,甚至是牺牲利润来换取市场份额。有业内人士直言:“目前,整个4D毫米波雷达产业没有一家企业是赚钱的。”

一边是市场需求的火爆增长,一边是价格战的惨烈厮杀,4D毫米波雷达厂商正处于冰火交织中艰难存活。

那么,在市场规模持续增长的背景下,面对白热化的价格竞争,4D毫米波雷达厂商能否“赌” 出一条可持续的未来之路?

01

4D毫米波雷达驶入“黄金增长期”

4D毫米波雷达产业迎来了新一轮爆发式增长期。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比亚迪、理想、蔚来、问界等越来越多品牌已经实现4D毫米波雷达的规模化上车,前装搭载率已经突破10%。

同润智能科技董事长毕欣表示,在高速NOA/城市NOA的规模化普及、乘用车AEB强制性国家标准出台等多种因素驱动下,4D毫米波雷达市场需求正在迅速猛增,2025年将迎来规模化量产的关键拐点。

从市场需求端来看,4D毫米波雷达在不同价格区间车型均有应用:

面向高端车型,4D毫米波雷达正在与激光雷达、摄像头、超声波雷达等传感器相互补充,为即将到来的L3提供足够的安全冗余。比如尊界S800和蔚来ET9为代表的高端车型均安装了4D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摄像头、超声波雷达等。其中,尊界S800采用了3颗4D成像雷达(前向)+2个4D成像角雷达+11个摄像头+12个超声波雷达+4颗激光雷达的传感器配置。

与此同时,4D毫米波雷达还成为了与视觉互补的感知利器。比如小米YU7全系、乐道L90等均搭载1个前向4D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的传感器配置。据悉,小鹏也在L3自动驾驶中,也将使用视觉+4D毫米波雷达的感知路线。

而在性价比车型上面,不少车企开始将传统毫米波雷达大规模替换成4D毫米波雷达,以实现感知性能指标的提升,从而推动NOA高阶辅助驾驶在性价比车型上的规模化普及。比如10-20万级的比亚迪天神之眼C平台车型,已经把过去5R11V传感器方案中的5颗传统毫米波雷达进行了升级,替换成带高度信息的4D雷达。

今年以来,比亚迪、奇瑞、长安、吉利等各大主机厂纷纷打响了NOA高阶辅助驾驶的普及大战,集中火力发力10-20万元价位车型市场。数据显示,20万元以下车型新车交付量占中国乘用车市场比重高达60%左右,这无疑将带动4D毫米波雷达进入爆发式增长的黄金发展期。

市场数据也佐证了这一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在此前,4D毫米波雷达主要在25万元以上车型应用,但在2025年1-5月搭载4D毫米波雷达的车型中,20万元以下价格区间车型占比已经达到53.94%。其中,15万元以下车型,占比达到38.47%,该部分交付量主要由比亚迪车型驱动,也同步驱动了4D毫米波雷达交付量的同比暴增。

在这背后,伴随着辅助驾驶能力边界的不断抬升,对于传感器配置方案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比如,目前搭载纯视觉或者视觉+传统3D雷达的高速NOA方案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部分核心功能的感知性能指标仍然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然而,去年至今,无论是端到端,还是大模型,本质上都没有解决摄像头(视觉感知)的物理性能缺陷。而激光雷达虽然对于安全冗余的作用明显,但对于恶劣天气、穿透能力等仍存在劣势,且还无法满足20万元以下车型的大面积普及。

与之形成明显对比的是,4D毫米波雷达具备“全天候稳定表现”等优势,可以很好弥补纯视觉方案短板,同时其价格已经下探至数百元,可以很好满足主机厂在性价比车型上普及高阶辅助驾驶的需求。

可以看到,从高端车型的“安全冗余配置”到主流市场的“感知升级刚需”,4D毫米波雷达正在进入黄金发展期。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预测数据显示,2025年1-4月,中国乘用车前装标配用于辅助驾驶毫米波雷达交付961.59万辆,平均每辆车搭载1.45颗毫米波雷达。预计到2025年,仅中国乘用车市场毫米波雷达搭载量将超过3500万颗/年。可见,4D毫米波雷达的市场增量巨大。

02

4D雷达厂商打响“降本攻坚战”

为了推动4D毫米波雷达的规模化量产,4D毫米波雷达厂商打响了激烈的“降本战”。

众所周知,此前市场上大多数的4D成像雷达方案普遍采用“增加信号通道阵列(芯片级联)、堆砌天线数量”等方式来实现,且大多数还需要额外配备成本较高的FPGA来进行数据处理,并且还需要多级联方案,导致4D成像雷达的成本较高且技术复杂度较高。

对此,易来达总经理杨标算了一笔账:“若采用TI、NXP等国外巨头芯片,单颗芯片成本就达十几美金,双级联方案需两颗芯片,仅芯片成本就高达150-250 元,再叠加天线、PCB板、算法开发等成本,4D毫米波雷达价格很难下探至车企可接受的区间。”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一批头部4D毫米波雷达厂商开始通过国产芯片替代、减少级联、分布式+中央计算架构等方式,以实现4D毫米波雷达的“降本增效”。其中,华为4D毫米波雷达采用“波导天线设计+分布式架构”的组合拳,将大部分信号处理和目标识别任务交给中央处理器,不仅实现了后端雷达感知和处理算法软件的统一管理,还可以显著降低端侧成本与复杂度。

而森思泰克、承泰科技等厂商除了通过创新的天线设计等方式之外,还争相开始选用加特兰S344等国产芯片,凭借本土供应链优势大幅压缩硬件成本。

此外,安波福、大陆集团等传统雷达行业巨头也在不断迭代技术。其中,安波福就推出了第七代毫米波角雷达,该雷达由中国本土团队主导开发,搭载了国内首颗一体式集成雷达芯片以及业界首款空气波导天线方案,通过复用成熟的高性能端到端雷达算法,可以实现宽视角(FOV)内的高角度分辨率和精度。

总体来看,4D毫米波雷达厂商掀起了全方位的技术创新浪潮,多重降本措施叠加下,4D毫米波雷达的交付价格正在急速下滑。多位企业人士表示,4D毫米波雷达交付价格已经由去年年初的500-1000元,下降至200-400元。

值得注意的是,4D毫米波雷达市场玩家还在不断增加。除了传统雷达巨头之外,还有华为、博世、Mobileye等巨头,以及赛恩领动、同润智能科技等一众初创公司,市场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毕欣表示:“4D毫米波雷达将迎来新一轮技术的迭代与革命。在政策、市场、技术三驾马车的驱动下,必然会淘汰一批技术滞后的企业。”

很显然,伴随着新一轮辅助驾驶感知方案的升级,4D毫米波雷达市场竞争也在全面升级。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唯有那些具备核心技术、强大供应链整合能力与敏锐市场洞察力的企业,才能笑到最后。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