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某车型前门外板轮廓及型面尺寸偏差问题
1.1 某车型前门外板尺寸分析
某车型右前门外板轮廓和平度整改前三坐标尺寸如图1(a)所示,A-A为B柱区域的剖面,H-H为A柱区域的剖面,标识①是右前门外板A柱区域的平度测量值(与右翼子板匹配平度直接相关);标识②是右前门A柱区域的轮廓测量值(与翼子板匹配间隙直接相关);标识③是B柱区域平度测量值(与右后门匹配平度直接相关);标识④是右前门外板B柱区域的轮廓测量值(与右后门匹配间隙直接相关);标识⑤是右前门外板水切区域的Z向测量值(与水切装饰条匹配间隙直接相关)。
图1 整改前三坐标尺寸
(a)右前门外板轮廓和平度尺寸 (b)右前门外板门槛处孔位尺寸
项目对门外板涉及匹配区域有严苛的要求,公差要求±0.5 mm,相同侧轮廓段差不得超过0.5 mm,平度段差不得超过0.6 mm。从图1可知,此门外板A柱区域上方平度为0.89 mm,已超差,且和下方段差达到0.9 mm,不满足质量要求;其上方轮廓为0.27 mm,下方轮廓为0.02 mm,都在公差内,段差为0.25 mm,满足质量要求。B柱区域上方平度为0.87 mm,已超差,和下方平度-0.01 mm的段差达到0.88 mm,不满足质量要求;其上方轮廓为-0.99 mm,已超差,和下方平度-0.37 mm段差达到△0.62 mm,不满足质量要求。门槛区域轮廓靠近B柱位置为-1.39 mm,已超差,和靠近A柱位置-0.05 mm段差达到1.34 mm,不满足质量要求。水切区域轮廓靠近B柱位置为-0.68 mm,已超差,且和靠近A柱位置0.45 mm段差达到1.13 mm,不满足质量要求。如图1(b)所示,门槛侧靠近B柱侧孔2的Z向为0.92 mm,已超差,A柱侧孔1的Z向为-0.16 mm,2个孔的Z向段差达到1.08 mm,不满足质量要求。
1.2 尺寸偏差问题分析
由图1可知,除A柱区域轮廓合格外,其他三侧轮廓、A柱和B柱上方平度以及部分孔位都超差。如果按照尺寸报告直接整改零件不合格区域,会导致模具更改工作量过大、整改周期长、生产成本高以及一次整改合格率低的风险,需要从其他方面考虑,找到更优的整改方案。
初步思路如下:如果将零件以图1(b)中孔1为轴沿着箭头即车身Y向进行旋转,将孔2的Z向调整为0,可以减少B柱、水切以及门槛侧的段差,同时孔2的Z向偏差也会减小,但是A柱侧的段差会增加。如果误差都累积到A柱侧,那么仅进行A柱侧的轮廓更改则能将整个零件的轮廓都优化合格,决定从零件测量支架结构、测量建系方式等方面逐一进行分析和排查,以验证优化思路的可行性。
1.2.1 零件RPS布置
一般测量报告是以整车坐标系为基础,整车前轴的中心作为所有零件的坐标系原点,如图2所示,同时基于零件的主RPS为基准进行建系测量,即工件系或精建系。
图2 整车坐标系
此前门外板主RPS位置采用3-2-1原则进行布置,其中3个主Y(限制零件在车身Y向的平移和绕车身X轴、Z轴的旋转自由度),2个主X(限制零件在车身X向的平移和绕车身Y轴的旋转自由度),1个主Z(限制零件在车身Z向的平移自由度),如图3所示。
图3 前门外板主RPS布置
1.2.2 测量支架结构
改进前测量支架结构如图4、图5所示,RPS 001 Hz位置是1个柱销,对应的零件位置是1个翻孔。其他RPS位置都是支撑球或支撑点。把零件固定到测量支架上,首先要将零件RPS 001的翻孔对准对应的柱销插好,用手将零件型面扶好与其他支撑位置尽量贴合,然后再依次夹紧RPS 002、RPS 003、RPS 004、RPS 005、RPS 006以及其他辅助RPS。
图4 改进前测量支架结构
图5 方框内特征处放大
将零件固定到测量支架的过程中,虽然每次A柱侧的轮廓一致,但是孔2及其他三侧的轮廓测量值会有一定的波动。经分析得知,在其他RPS夹紧之前,由于重力原因,零件会围绕RPS 001 Hz的柱销发生旋转(见图5(b)),即RPS 003 Fx的支撑与零件产生了间隙,当RPS 003 Fx的夹子夹紧后,间隙变为0,但是零件法兰边的RPS点受到较大的力,导致法兰产生弹性变形,即零件发生的旋转并不能完全恢复。这产生了2个影响:①因为压合后的门总成RPS 003 Fx位置的零件法兰没有弹性变形,导致以RPS为基准的单件测量报告与总成测量报告发生偏差;②RPS 003 Fx位置的零件法兰无法保证每次弹性变形一致,导致以RPS为基准的单件报告发生波动。
改进后测量支架结构如图6所示,为了解决零件固定的稳定性和测量的准确性,在门槛靠近B柱的翻孔位置增加1个辅助固定的Z向柱销,此柱销还可以帮助进行单件的尺寸问题分析。
图6 改进后测量支架结构
1.2.3 零件尺寸问题分析过程
将零件固定到改进的测量支架上,首先将零件RPS 001的翻孔和辅助销位置的翻孔对准相应的柱销插好,用手将零件型面扶好与其他支撑位置贴合,这时观察RPS 002 Fx与RPS 003 Fx的位置,发现RPS 003 Fx的支撑与零件有约0.6 mm间隙,RPS 002 Fx的支撑与零件没有间隙。此时,依次夹紧RPS 002、RPS 004、RPS 005、RPS 006以及其他辅助RPS(RPS 003有间隙,不夹紧),以测量支架3个基准球为基准进行零件的测量。
零件固定到支架后的轮廓和平度尺寸如图7所示,与图1对比可知,A柱区域平度基本没有变化,还是超差,其上方轮廓RPS 002 Fx最小为-0.01 mm,与下方轮廓RPS 003 Fx最大为0.59 mm,段差0.6 mm,不满足质量要求。B柱区域上方平度为0.15 mm,和下方平度-0.01 mm的段差0.16 mm,满足质量要求;其上方轮廓-0.39 mm和下方轮廓-0.76 mm的段差为0.37 mm,局部轮廓超差,段差合格。门槛区域轮廓靠近B柱位置为-0.27 mm,和靠近A柱位置-0.03 mm的段差为0.24 mm,满足质量要求。水切区域轮廓靠近B柱位置为0.49 mm,和靠近A柱位置0.02 mm的段差为0.47mm,满足质量要求。图8与图1(b)对比可知,孔1的Z向基本没有变化,X向由合格的-0.13 mm变为超差的-0.76 mm,孔1的Z向由超差的0.92 mm变为合格的-0.23 mm,X向由合格的-0.18 mm变为超差的-0.72 mm。
图7 零件固定到支架后的轮廓和平度尺寸
在RPS 003 Fx未夹紧的情况下,目前超差的是A柱区域轮廓和段差(尤其是2个主RPS X之间段差)、B柱的局部轮廓、孔的X向及A柱上方的平度。
如果将零件在测量支架上向左移动0.6 mm,如图9和图10所示,即A柱侧轮廓和在现有测量数值的基础上减去0.6 mm、B柱侧轮廓和孔的X向在现有测量数值加上0.6 mm,那么B柱侧轮廓和孔的X向即可合格,误差全部累计到A柱侧的轮廓。
图9 门槛处孔位尺寸
图10 零件向左移动0.6 mm后的孔位值
图9 零件向左移动0.6 mm后的轮廓值
与图7同状态的零件进行扫描验证,并在GOM软件中模拟零件向左移动0.6 mm的效果,如图11所示,B柱轮廓都在公差之内,且段差最大为0.31 mm,满足质量要求。
图11 向左移动0.6 mm后扫描拟合
在图10、图11的测量状态下,只需要解决A柱侧的轮廓偏差及A柱上端的型面偏差,其中要保证RPS 002 Fx与RPS 003 Fx尺寸归零,零件尺寸即可合格。
2 模具整改方案制定
基于上述问题分析的最终结论,开始模具整改方案的制定。涉及轮廓和型面的更改,需要从冲压工艺和回弹补偿策略2个方面考虑。
2.1 冲压工艺
该前门外板采用1模2件生产,共5道工序,工序排布如图12所示,B柱区域的轮廓成形在OP50完成,其余三侧的轮廓成形在OP60完成。
图12 前门外板工序排布
2.2 回弹补偿策略
回弹补偿采用全工序补偿,如图13所示,各工序型面补偿量相同。
图13 前门外板回弹补偿策略
2.3 整改方案确定
(1)A柱区域轮廓超差:根据冲压工艺排布分析,在OP50和OP60进行轮廓的烧焊加工。
(2)A柱区域上方的型面超差:根据冲压工艺排布和回弹补偿策略分析,有2种整改方案:①全工序按照型面超差值1∶1补偿进行降铣加工(型面重新加工,由于没有加工余量,需要将加工程序整体降低后进行加工)或烧焊加工;②在OP50和OP60按照型面超差值再增加0.3 mm补偿进行降铣加工。根据经验判断,方案①优化结果更准确,但是周期长、费用高;方案②优化结果可能一次达不到理想目标,但是周期短且费用低,最终决定按照方案②执行。
2.4 整改结果验证
前门外板整改后的工件系测量结果如图14、图15所示,轮廓公差和段差、型面的公差和段差以及孔位都合格,满足质量要求,实现了整改目标。
图14 整改后轮廓和平度尺寸
图15 整改后门槛处孔位尺寸
▍原文作者:石亚鹏,汪建余,沈明浩,郭景亮,王刚,马全武
▍作者单位: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