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直关心一个问题:到2035年燃油车会不会彻底退场?站在2025年8月的节点看,答案暂时未知,但“很难用”的局面正在逼近。先看背景。今年上半年(2025年1-6月),国内乘用车累计销量为1267.9万台,其中新能源达到548.2万台,渗透率43.3%。5年前,这个数字还只是14.5%。看到渗透率曲线,就知道传统蓝牌的生存空间正被持续压缩。
问题首先来自政策框架。2025年6月,欧盟正式通过2035年禁售燃油车法案;日本也把全面电动化节点提前到2030年。国内虽然没有硬性时间表,但工信部在2024年12月发布的《汽车产业绿色发展路线图》中提出,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占比要达到60%。再叠加“延续至2027年底的购置税全额减免”这一利好,价格杠杆已经足够明显。以比亚迪秦L DM-i为例,补贴后起售价9.98万元;同级轩逸1.6L自动挡落地仍要12万元左右。价格已经可以和合资入门燃油车一较高下了。
技术端的压力更直接。2025年7月,宁德时代发布神行二代磷酸铁锂包,能量密度205Wh/kg,4C条件下10分钟补能320公里。与此同时,长安蓝鲸NE1.5T发动机即便在WLTC循环里也只能把百公里油耗压到6.0L。能源成本一拉就见高下:城区综合电价按0.8元/kWh计,一公里电费约0.11元;同级汽油按92号8元/L算,一公里油费0.48元。有人在热评区坚持“油车永远不会过时”,数据摆在这,差距肉眼可见。
还有维修环节的“难”。2025年上半年,4S体系内平均工时费涨到168元/小时,同比增长12%;独立维保端则因为人力紧缩,不少店已经不接停产发动机的车型。对照新能源整车三电质保“8年或20万公里”,燃油车后期成本正被动抬高。有观点认为“电池报废同样污染”,确实需要闭环,但动力电池综合回收率已经在2024年达到75%,而机油、火花塞的报废仍无系统回收。两害相权,监管显然更倾向低排放路线。
市场表现也在不断验证拐点。2025年7月,Model Y单月交付4.6万台,超过雅阁、凯美瑞销量之和。再看大宗采购,今年3月国家电网公开招标1.2万辆公商务用车,其中新能源比例高达95%。看到央企订单倾斜,就知道趋势几乎不可逆。
当然,燃油车并非即刻出局。根据中汽协预测,到2030年纯燃油车仍有700万台/年规模。原因在于高寒、高强度物流和部分性能车需求。热评区里“冬天续航腰斩”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今年1月,哈尔滨城区平均-22℃,多款主流纯电车型实测衰减率38%。从个人经验来看,这个痛点短期难消除,所以并不排除合成燃料或增程技术局部回潮的可能性。
解决路径已经显现:一是补能网络加速下沉。国家电投在2025年计划新增超充桩3.2万个,让县域百公里充电覆盖率提升到88%;二是混动快速普及。今年1-6月,插混销量196万台,同比增长92%。插混保留发动机,缓解了热区与寒区焦虑,对用户友好。面对插混的冲击,AT、CVT供应链已在压缩产能,部分二线变速箱厂直接转向电驱项目,这种做法说明产业端也在跟进。
从产品力看,新能源在智能化上给油车再次补刀。2025年4月,理想L6全系上车Orin-X芯片,算力508TOPS,城区NOA开通里程3.8万公里;凯美瑞到现在还停留在L2级ACC+LKA。消费者不傻,十几万元买得到高阶辅助,谁还愿意为油车多付溢价?难怪有评论称“你想错了,不出十年电车将是真正的垃圾”,但从目前的市场表现来看,更像是情绪宣泄而非理性判断。
最后做个小结。政策、成本、智能化三股力量叠加,燃油车的使用便利度会在未来5-8年持续下降;但在极端气候和高端性能细分里,油车仍保有韧性。行业没有简单的黑白结论,只有动态的成本收益权衡。对于即将选车的你,是抓住传统动力最后的窗口,还是拥抱电动化红利?从个人经验来看,若年均里程超2万公里且有固定充电条件,电动或插混已经是更优解;若常驻高寒或高原,燃油与增程依旧靠谱。那么,面对加速变化的汽车市场,您有什么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