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消费者为国产车的“高性价比”欢呼时,黄奇帆在2025贝壳财经年会上的一句话,像一盆冷水浇透了整个行业:“三千万辆汽车卖出来的利润,不如日本丰田九百万辆的效益高。”这组数字扎得人眼疼:中国上市乘用车企业总利润不到900亿元,仅为丰田的40%;丰田单车利润13万元,中国车平均才8000元。当“让利于民”成为口头禅,整个行业正滑向利润崩塌的悬崖——从2022年5.7%的利润率,跌落到2025年的3.9%,这场看似惠及百姓的“价格盛宴”,藏着产业生死的暗礁。
中国车市的价格战早已打到白热化。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互撕,新能源与燃油车混战,车企们像着了魔似的降价,有的甚至“赔本赚吆喝”。2025年上半年,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冲到64.2%,日系车萎缩到12%,可翻开账本才发现:广汽丰田销量就降了2.3%,丰田全球净利润却高达2381亿元。我们赢了销量,却把利润拱手让人。更要命的是,这场混战拖垮了整个行业生态。中国车企的付款周期普遍在170-275天,而丰田只要54天,现金流周转慢得像蜗牛,利润全被财务成本啃光了。为了冲规模,大家疯狂扩产能,研发投入反倒成了可有可无的选项。没有利润支撑,哪来钱搞技术?结果就是“增量不增利”,产得越多,身子骨越虚。
有人说丰田是运气好,可它的利润神话根本不是偶然。全球市场布局让丰田抗风险能力拉满,就算中国市场销量下滑,北美、东南亚照样能赚钱。2024年全球销量前十的车型里,日系车占了6席,丰田RAV4卖了118.7万辆,中国品牌只有比亚迪孤零零一个。技术积淀更是丰田的摇钱树。混动技术、精益生产玩了几十年,核心部件说多少钱就是多少钱。而我们呢?发动机控制系统、高端变速箱还得看别人脸色,每卖一辆车,都得给外企交专利费。更绝的是品牌套路,雷克萨斯的高利润养着研发,大众化车型保着规模,形成良性循环。可中国车企至今没真正造出豪华品牌,想卖高价都没底气。
黄奇帆举的手机例子戳中要害:“六千块的手机,零件最多三千,剩下三千是软件、专利这些看不见的东西。”这“看不见的三千块”,正是中国汽车业的命门。未来的利润不在硬件,而在嵌入式软件、车联网、自动驾驶算法这些生产性服务里。就像德国制造,1887年还被英国标上“劣质品”标签,现在成了精密高端的代名词,靠的不是廉价,是质量革命。我们得在芯片、操作系统这些“硬科技”上攻坚,别再让别人卡脖子。还要去争国际标准的话语权,现在中国主导的国际标准占比还不到0.5%,太憋屈了。产业链也得往上爬,从“组装厂”变成“创新源”,不然永远只能赚辛苦钱。
让利于民当然好,但得有个度。当一个产业在薄利边缘苦苦挣扎,还能“让利”多久?丰田用900万辆的利润碾压我们3000万辆的产出,这样的“胜利”,不过是规模的空壳。真正的长久之计,是打破“低价-低利-低创新”的死循环,让中国汽车也能赚到那“看不见的三千块”。到那时,消费者才能真正长久受益,企业也能跑得更稳更远。
照片取材网络。非常感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