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前上市的享界S9T,在30-40万区间的豪华旅行车里,已经悄悄成了热议焦点。它凭借华为途灵平台,被认为是把底盘和智能化同时拉上台面的那一款。2025中国十佳底盘的称号,算是给它的定位背书。我把手放在方向盘上,指尖能感到空气悬架对路面细碎波动的呼吸感,像在路面上走了几步就学会了呼吸的节奏。微小的震动被底盘拽住,最后化成一张细密的缓冲网。你说这玩意儿到底有没有用?我先把路试的第一感受说清楚。
我在车门边站着,售货员靠近我耳边私语:这套悬架,坑洼路段像坐云朵。 我拍了拍门板,回他:真的吗? 他点头:你坐上去就知道。 (这段话只是当场印象,后续再判断。)
数字先摆出来,避免我们兜圈子。35万预算的三种组合里,增程版 Max 33.98万元(估算),纯电版 Ultra 36.98万元(估算),中配按需叠加。续航给出区间,约600-650公里(样本少,体感),空间方面,1677升可拓展空间算是硬指标。还有32英寸投影巨幕2.0这类看得见的科技在全系就有标配,算是让人用起来就舒服。对比同级的A4 Avant和V60,一线的差别并不在外观,而是在用起来的实操体验。比如同价位的两款车,S9T的后排座椅加热、通风、以及悬架设置的智能化程度,明显高出一个等级。A4 Avant要靠选装包把舒适性拉满,而S9T是标配就到位,这一点带来真正的日常差异。你会因为这点在选购时更看重可用性还是可玩性呢?
说到供应链与研发,我想到的是怎么把一个平台做成一个锅汤里做三道菜的效率。途灵平台像把同源技术基底放进同一家工厂的各个环节:空气悬架、主动阻尼和50mm车身升降,一张底盘架构把多种情境分发给不同车型。就像家里买菜,一份食谱能照着做成三道菜,但你如果把锅和火候都换成不同的家电,效果就会打折扣。生活里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因为供应链里某一个小零件延迟,整套系统都被拖死。
一处自我更正:先前我说它重新定义豪华旅行车的标准,这话有点大。S9T的定位更接近把多用途车的 qualité 拉满一点点的路线图。我也意识到,豪华旅行车本身就有多用途的传统,但这代车把可用性和智能化叠加得更密,更贴近家庭日常。仍需要时间和市场来检验成本、能耗与售后网络的匹配速度。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
临场小计算:如果电价0.40元/千瓦时,纯电续航600公里,假设平均耗电量是15千瓦时/百公里,那么百公里电费大约是6元,整车的电耗成本随行驶里程会呈现线性上升。增程版靠汽油续航辅助,按42元/升的大概测算,日常通勤一周也就多出几块钱的燃油成本(估算,实际要看油耗与充电充满程度)。如果把维护、保养、轮胎磨耗计算在内,临场看法是:在城市里,日常运营成本更可能被电力也更平滑地分摊,但要看保养套餐的覆盖面与充电网络的稳定性。你会不会像我一样,把用车成本的可控性当成购买的关键之一?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里面有一张现场测试单,写着50mm升降,座舱温控灵敏度、屏幕亮度标准。照片里的便签贴在中控台下角,像一个提醒灯,提醒我别被外观迷惑。你也会在看车时,翻出这些不起眼的小细节去判断吗?比如这次的S9T,常见的出风口密闭性怎么做都好,关键是它的副作用,噪音控制是否真的到位。
一个小注释与猜测。我猜测途灵平台的智能化,背后其实有着更深的能耗管理逻辑,可能在低速与起步阶段通过算法让电机更省电,而高速度段再进入更高效的扭矩输出。但这只是我现在的猜测(不确定)。
说到这,销售同事又凑过来,轻声对我说:这车就是稳妥地越级。这句话让我突然明白,很多人买车不是拿来炫耀的,而是要用得顺手、用得省心。你们有没有遇到过,真正让你动心的是哪一个细节——是座椅的支撑,还是智能交互的响应速度,还是后排的可拓展性?
我想再问一个问题:当你把预算锁定在35万左右,你会优先考虑全系标配的舒适性与智能化还是可选包的灵活组合?你会因为一个标配就放弃另一个包吗?或者你愿意为了更强的功能组合,接受一定的成本上升?
最终回到现实,S9T给我的第一直觉是好用、智能、全能,不是单纯的好看或好听的宣传口径。它像把一次性买来的多功能工具箱,分出两到三条实际可用的线:日常通勤、周末出游、偶尔的远途放松。35万级的价格,在这三条线上给出的实用性更明确一些。你们觉得,这样的定位,是否已经足够打动你的场景需求?还是说你还在等下一代的更大胆的组合?换成你来买,你会先开哪一条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