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最近俄罗斯老铁们对我们的国产车有点意见,一篇报道指名道姓,说咱们的车到了他们那旮沓,脆得跟薯片一样,寿命只有德国车的一半,开两年就锈成了古董。
这个事情吧,特别有意思。
首先你得明白,现在的汽车市场,尤其是在俄罗斯那种地方,根本不是什么商业竞争,那是一场你死我活的黑暗森林大逃杀。2022年之后,欧美日韩的车企集体跑路,留下一个巨大的真空,我们国产车跟开了任意门一样冲进去,一年卖了快一百万辆。这是什么概念?这不是在卖车,这是在搞殖民。
所以,俄罗斯老铁的抱怨,你不能当成简单的消费者反馈。这不是“我买了个东西不好用”,这是“我拿命陪你玩,你居然给我个残次品?”的心态爆炸。
在俄罗斯开车,那不叫驾驶,那叫修行。冬天零下四十度,出门撒泡尿都能冻成凶器,路上撒的不是盐,是浓硫酸,融雪剂的浓度能把三体人直接气活。你在这种环境里谈什么舒适性、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兄弟,你是不是疯了?能打着火,车门能打开,四个轮子还在,你就得磕头了。
德国车为什么能在那里横着走?因为人家早就在斯大林格勒的寒风里被抽过无数个大嘴巴子了,人家是老兵,是活下来的那一个。大众奥迪的钢板1.2毫米厚,镀锌层跟千层饼一样,那是用无数报废车和巨额索赔款换来的血泪教训。
我们呢?我们是新兵蛋子,拿着在广东温暖的春天里验证通过的“压缩毛巾”,就敢直接扔到西伯利亚的冰水里,还指望它能瞬间膨胀成一条浴巾。结果呢?它直接冻成了一块板砖。0.7毫米的钢板,单面热镀锌,这是什么?这是把车当成了一次性用品,是把俄罗斯市场当成了大型付费内测服。
Lamark那个测试报告,说白了就是给咱们这些头铁的车企上了一课,一节关于“物理学”和“化学”的基础课。两年锈穿,五年报废,这个数据很难看吗?不,我觉得这个数据非常真实,真实得有点可爱。它告诉你,别整那些花里胡哨的,先给你的车壳子穿上金钟罩铁布衫。
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同样的,一辆车的耐用性,关键也不在实验室,而在俄罗斯老铁的后备箱里装过多少土豆和伏特加。只要后备箱装得够满,底盘就能给你压断了,什么腐蚀不腐蚀的,那都是后话。
当然,我们车企也“悟了”。
被现实毒打之后,开窍的速度比谁都快。钢板厚度不敢说,但镀锌层从单面升级到双面,电线从PVC换成耐低温的,油漆从80微米加厚到95微米。这种进步,你说它是技术升级吗?是,但不多。这更像是一个差生,发现开卷考试都抄不及格,于是连夜把书本啃了一遍,第二天终于考了30分。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特别能理解这种感觉。这就好比我年轻时觉得什么都无所谓,现在天一冷,不用我妈提醒,我自己就把秋裤穿上了。不是我懂了养生,是我真的被冻怕了。我们的车企,现在就是那个穿上秋裤的中年人。
但是这还远远不够!远远不够!
你以为把漆喷厚点,把电线换好点,就能跟德国车掰手腕了?天真。奔驰最值钱的是什么?是它的发动机吗?是它的变速箱吗?都不是,是它那个三叉星徽。那是一种“玄学”,一种信仰。会买奔驰的人,你跟他说国产车性价比高,他会觉得你在侮辱他。
同样的,能在俄罗斯那种地方活下来的德国车,也成了一种信仰。当地人相信,只有德国车才能带他穿越暴风雪回家。你现在做的所有努力,都只是在追赶人家的基础分,离那个“信仰”的玄学领域,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写到这里,我突然发现我把中国车企比作穿秋裤的中年人,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因为真正的勇者是俄罗斯消费者,他们才是真的勇,啥车都敢买,啥车都敢开。
所以,中国车企在俄罗斯市场,不是在卖车,是在“修仙”。每卖出去一辆车,都是在渡一次劫。客户的每一次投诉,都是一道天雷。能在俄罗斯的盐水泥地里滚过几圈还能跑的,那都不是工业品,那是法器。
你看,问题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深入到俄罗斯冻土里的那些脆弱的“毛细血管”,一个零件的延迟,就能让整个售后体系血栓。嘴上说着用户第一,身体还是很诚实地把人家当小白鼠。这种事,一次两次行,多了就没人陪你玩了。说到小白鼠,我昨天点的外卖,那个鸡排就跟小白鼠差不多大,让人心态有点崩。
车企们现在延长保修期,从三年到七年,全包生锈问题。这是什么?这是“不装了,摊牌了”。意思就是,兄弟,我知道我的车可能会锈,但我承诺,锈了算我的。这是一种非常光棍的逻辑,但你别说,还真他妈的管用。
所以你看,最终决定一辆车在俄罗斯能不能卖出去的,不是什么德国工艺,也不是什么日本匠心,而是这家车企的销售KPI,以及它脸皮的厚度。只要胆子大,只要售后敢兜底,别说生锈,就是开着开着解体了,只要能给用户换个新的,他下次还敢买。
这就是掀桌子式竞争法则的精髓: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最好的防守不是造一堵墙,是直接把整个餐厅给爆了。当所有人都趴在地上找蜡烛的时候,谁先站起来,谁就是赢家。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干的就是这个事儿。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用最快的速度占领市场,用客户的钱和时间来完成自己的产品迭代。
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至于俄罗斯媒体的批评,那简直是最好的免费广告。它用一种近乎羞辱的方式,告诉了全世界,中国汽车正在地球上最严酷的环境里,被最彪悍的用户,进行着一场史无前例的、最大规模的公开测试。
就问你怕不怕?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