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9月在德国卖了3255辆新能源车。听起来没什么,但你得知道,这里是德国,不是东欧哪个小国家。德国是大众、宝马、奔驰的大本营,汽车产业链多强大你懂的。还有欧盟规定,新能源车对非欧盟品牌是有税收限制的,简单说就是你走近点战略我就给你立个门槛。所以3255辆,拿来和英国的11271辆比,并不能直接拉开距离,毕竟德国市场门槛更高,竞争也更激烈。
朋友小张在德国一家电动车4S店做销售,上周聊起这事,他说:真不简单,比亚迪能卖这么多,说明它产品真的接地气,至少价格和配置让消费者有理由转一转头。他还反复强调,德国买车的人讲究稳,不光看牌子,还看可靠性和质感,开两年出大问题,你说怎么对得起自己花的钱。
这让我想起一个有意思的事儿。前段时间我去了一趟德国南部,顺便问了几位普通车主对比亚迪的感受。一位中年先生说:我看了几个国产新能源车,比亚迪的续航和空间都算给力,只是充电网络还不够普遍,维修也得开几十公里去专门店。换句话说,除了车本身,比亚迪在德国的还得战胜供应链物流和售后服务的难题。毕竟,德国本地那些品牌一公里内就能找到修理厂,配件供应链像是手术刀,精确又及时。
说到供应链,这儿说两句。你要把个汽车供应链想象成一条长跑接力赛,零部件供应商是第一棒,装配厂是第二棒,渠道和售后是第三棒。比亚迪作为后来者,第一棒和第二棒自己掌控得住,尤其研发上的投入够猛,但第三棒,渠道和售后,完全跑进一个国外跑道,得适应新规则,还得避免被地头蛇压制,这挑战可比国内大多了。
车系表现上,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比亚迪汉EV、唐EV销量占了70%以上,这两款中大型车的配置和续航表现,是大部分中产德国消费者愿意考虑的。和大众ID4、奔驰EQC比,至少在性价比这块,比亚迪的价格更诚恳,续航更长,配置更丰富。但别高兴太早——实际开到了德国,有的用户发现,系统偶尔卡顿,底盘调校和静音效果比不上老牌奔驰和大众的细致。估计这也是为什么销量没有爆炸式增长的真实硬伤。
说回瑞典,韩国,和日本。这有意思。比亚迪在韩国卖得挺火,9月数据体感比德国还要好(当然官方没完全披露详细数字,这属于猜测)。韩国消费者相对更年轻,对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接受度高,比亚迪在这边的年轻用户群增速明显。朋友李工在首尔的经销商说:比亚迪车主里面,年轻人比例至少60%,他们爱性价比,也喜欢车机系统中的功能多样性。
但日本市场,唉,那就是硬骨头了。很多人把日系车放在信赖的神坛上,比亚迪进军日本,好比你去挑战披萨教父,这不仅仅是产品问题,还有文化壁垒,服务体系,还有日本严格的认证法规。日本人讲究礼仪细节和品牌传承,这就给外来者设置了隐形的高门槛。没细想过,但我感觉比亚迪想短时间内取得突破,不太现实。就算技术符合标准,品牌声誉和消费者信赖感需要更长时间来培养。你说是不是?
我做个小心算,3255辆车,如果平均售价按30万人民币折合(德国新能源中型SUV体感价),这单月收入接近10亿人民币份额,考虑到欧洲市场在新能源板块总销量放量,这个成绩对比亚迪来说真心不亏。这还没算税收影响。欧盟对非欧盟进口新能源车征收大约8%-10%的额外关税,尽管没官方精确数据,我估算这部分成本对毛利影响大概在5%左右。这是你把车卖到欧洲的入门税,让你感觉比当地车贵点儿。
小跑题一下,顺便吐槽,我最近还和修理站的老李聊了下。他说:比亚迪车现在修起来不算麻烦,零件慢慢齐全了,但现在车主怕车坏,送修还得多跑一站,心态上挺纠结的。这其实是个微妙的痛点——买车容易养车难,尤其是跨国品牌。
再说说我之前提到的德国消费者对稳定性和品牌感的固有期待。其实刚开始,我说比亚迪这种新势力能迅速打开德国市场,这话有点大,但越想越觉得,这样的销量在成熟市场里,还是标志了一种产品被认可的初步信号。也就是说,比亚迪正用产品硬实力切入德系铁三角盘踞的局面,虽然目前还缺一些润滑剂那样的用户信任积累和售后网络扎根。
你们觉得呢?比亚迪如果真的想啃下日本硬骨头,除了产品本身,更该花精力在哪儿?是服务?是品牌文化渗透?还是给日本消费者量身打造符合他们审美和惯的车型?咱也不能光说梦想,得有落实的方案才算真硬。
最后带个小细节,我翻了下今年年初的产能数据,比亚迪国内新能源车工厂的月产能接近15万辆,出口占比体感能达到20%左右,欧洲占一半。这告诉我们,接下来欧美市场的竞争会更紧,这不仅是产品比拼,还是跳动的供应链博弈,还有销售网络的存活之斗争。没错,就是这么刺激。
这场新能源车全球战,比亚迪经过这些实战砥砺,算是走上了一条比较硬核的道路。未来?谁知道呢。你家旁边的德国街头,什么时候出现一辆挂着BYD牌照的电动车多到让你惯?这才算真做到开花。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