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群里看到个数据,安徽这半年产车超过广东了,206万对177万多。听着挺震惊,其实细看才发现,这一变动不像表面那么简单。你过去北京那几套统计口径还都是企业法人所在地,现在直接按生产地算了。简单来说,就是车在哪儿造的,就归哪儿,这有点像你数快递包裹是进哪个快递站的,不是卖家所在地。换句话说,这能让产量数据更贴地气,但也会产生不小变化。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奇瑞、蔚来这些安徽的主力本土玩家,产量都有明显增长。奇瑞去年混了不少新能源款,拿下了大半自家销量,蔚来也在安徽有大规模生产基地。说白了,安徽这波产量上去了,是新能源撑起来的,传统燃油的比重反倒相对掉了点。对比广东,广东的比亚迪虽然很猛,但其他合资品牌转型反而慢了些。合资车企大厂生产效率、产品节奏还没完全匹配新能源趋势,出多少车还是有掣肘的。而且你看重庆,长安和赛力斯双双发力新能源,也跑得挺快,165万台不算小。
你可能会问,这到底跟我们老百姓有什么关系?我觉得有两点。第一,产业链跑得快的地方,供应链配套就顺,智能网联、三电系统相关企业扎堆,研发资源和人才自然集聚。安徽的新能源产业链正在闭环完善,当地供应商甚至已经开始支持蔚来和奇瑞一些刚需零部件定制。简单点儿说,就像做饭要用对食材,供应链和研发配合得好,车自然做得快造得优。第二,产量数据变化直接影响整个区域的就业和税收结构,从业者数量也在变,像奇瑞的车间工人最近几个月加了至少10%,可是加班费和人手安排又成难题,没地方招人了是他们对我说的一句话。
我刚才说得有点绝对,产业格局当然不只是一张产量表。广东的产量下降不代表它就落后,毕竟人口、消费力和车市基础好。广东车企在整车智能化和芯片开发上投入比安徽给力得多,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环境,远没到输的地步。所以,这个第一大省的花落谁家,还是要看下半年怎么走,市场消费方向和政策调整会带来新变量。(这段先按下不表)
聊到市场,我跟一个卖车的朋友提过这事,他说,现在消费者看新能源车越来越挑,续航、安全和智能交互成了硬指标。甚至比名气重要多了。你想想,这些需求变化对企业研发的压力有多大。研发上无论是车身结构安全,还是电池包管理,都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事。用他的话讲,我们不能光卖几辆,还得卖得好,质量上去了才行。这话挺实在。
昨天,我神志还清醒(不然就自己打自己脸了)的时候琢磨,这新能源产业格局变动,多少跟供应链协调和研发周期有关。厂商们就像厨房里做复杂大菜,主料是新能源驱动系统,配料是电子电气和软件服务,一个环节错了,全盘菜就凉了。供应链这活儿,一环扣一环,新能源车比燃油车多了上百个电子零部件,环环都有风险。也许广东的合资大厂遭遇了配料差问题,导致出货节奏不畅,而安徽恰好抓住了时机,把产线和供应链打通。假设没错的话,这里面的市场洞察力和产业合作能力真是硬实力体现。
对了,我顺便算了下,安徽车企新能源车销量增速高达30%左右,这个速度放到燃油车市场敢说不错了。而广东产量同比基本持平,甚至下降了5%-10%(不确定,样本少),可能就是转型阵痛期的反应。你觉得这数据和趋势,预示了什么呢?广东真要被赶超吗?还是那种特大省的降温式调整?
说起这事,我还在想,就算安徽成了年度第一,还得看后续能不能保持韧劲。毕竟汽车不是大饼,而是连片拼图,任何一块出问题,都会拖累整体。更何况,年底四季度通常是车企冲刺目标关键期,电池短缺、芯片供应,保险费调整,都可能影响最后几个月的产量。重庆能不能从第三蹿到第二,也很关键。地方政府的推动力和补贴政策、零部件企业的扩产计划,这些其实都写进了背后故事。
突然想到,还真有点像以前打仗,补给线谁铺得直顺,谁的兵力消耗就少——生产线和供应链究竟谁顶得上。你在身边有没有类似感受,比如哪个品牌供货最近不稳,或者渠道端有啥怪现象?感觉大家是不是也有点出口难的问题?不妨聊聊。
我有个疑问,新能源汽车转型加快后,未来汽车产量的地域集中度会不会更高?是不是只有少数几个省份能真跑出支柱企业,其他地方必然要靠协同和资源输出来生存?我是说,这个第一大省争夺战,还能看见更多变奏吗?毕竟,这一切都牵扯着当地人的饭碗和产业生态,远比数字游戏复杂得多。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