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这份榜单,我第一反应有点懵。2025年前十个月,香港私家车销量前十,全是电动车,而且还是国产品牌占满了——海狮07EV卖了5013台,连个接近的对手都没。这成绩放眼内地可能算正常,但放在香港?确实挺惊人。
说起海狮07EV,我前天聊起这车,一位在香港华人朋友跟我说,你知道吗?这车充电方便,关键是预算合理,没啥复杂操作,适合我们这边环境。说实话,港岛和九龙的充电布局确实比内地一线城市还细致,充电不成问题。就这点,海狮成功抓住了实际需求。这鱼饵也得有点儿真本事,要不消费者怎么买账?
特斯拉这边就不那么顺风顺水了,Model 3和Model Y分别跌了21.4%和10.7%,都还能进前三,但没了往年那股神车气势。厂家的折扣和补贴影响不小,更何况港币不稳定,购车预算成了变数。我还听维修店师傅说,特斯拉在本地维护成本偏高,一位师傅吐槽有时候小毛病得等几天配件,不像国产车那边配件跟得上。使用感受差异带来了行为迥异的买家。
再瞅瞅极氪009暴涨6500%的增长率,数据固然惊人,这个数字估测的底层样本还不是很大,可能是市场空档期爆发,也可能极氪就在这短时间大批量释放库存。想想极氪009去年在内地经历过断供窘境,如今能在香港市场借势,这反差挺刺激。虽说我估计他们背后的供应链和零部件协同紧密,才能如此迅速扩大销量。上个月一场供应链展上,极氪供应负责人提过,我们优化了关键电芯供应,成本下来了,交付更快了。
其实国产车在香港能有现在的局面,这和香港年轻代对新能源的敏感度提升,生活节奏加快,港人他们对车要用就要省心的诉求有关。你别小看这里,虽然香港路窄,但不少人看重续航、智能配置和车内空间。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小鹏G6和腾势D9涨幅超2倍,跟我几个之前在深圳和香港跑项目的同事聊,他们说,G6配置比较平衡,价格也不算离谱,适合通勤。这话,说白了就是评价一个车在同价位竞争里的实操价值。
说到供应链,这帮造车新势力的节奏挺有意思。研发过程就像盖楼,你得先打稳地基(电池和电控系统),然后分工合作,谁卡脖子谁吃亏。供销链就像流水线插队,要协调好多环节的衔接,才能保证量产不掉链子。传统车企这方面是慢半拍,国产却反倒因灵活多变更有优势。
我之前说国产车在港市场表现爆炸,是有点太武断了,得放量和稳态运营一起看。毕竟这些数据还来自前十个月,香港的二手车市场也太活跃了,进口车、港行车况差异,销售额和新车注册还分两回事,得弄明白买家到底是真买新车,还是换新身份表象?(这段先按下不表)
顺便咱们跑题说说电动车充电的尴尬。前天我在香港湾仔街头看到两个公共快充桩,一个被普通私家车霸占了,后面还有好几辆电动车按喇叭催。后来一位出租车司机跟我说:这些快充得排队,晚上尤其难,怕是很快又得加装新桩。谁讲的?我刚才截图了那情形,挺真实。毕竟香港寸土寸金,布点充电桩不是盖房子那么简单。
再跳转一下小跑题,关于价格。特斯拉跌幅我算了下,Model 3平均售价跌了约3万港币(粗略估),外加新车型层出不穷,保持老款优势不容易。大部分港人买车还是非常理性的,尤其这几年房价地租涨,汽车预算得省着点花,哪怕是老中产。
顺便问问你们,觉得香港市场这么偏爱国产电动车,是文化认同还是单纯性价比?还是港人玩得转新能源的通透感更强?我倒有个猜测(不确定),或许港人更看重APP的在线充电管理,国产车这个方面做得比老外车用心?毕竟智能车机系统也是软实力。
这TOP10榜单是个风向标,不是终局。还好我朋友陈工提醒了我,供应链和渠道积累还得见时间,有些数据火爆更多是短期释放。供需关系微妙,这点前面说的供应链优化非常关键。没人家配件跟得上、服务到位,口碑也做不大。
最后悄悄放个细节,我刚查了笔记,发现极氪009里头一个配置是全车热泵空调,这个配置在香港这种湿热气候就很实用,能明显节能且提升续航。这就是为什么它会被港人追捧的原因之一?
好了,说了这么多,香港市场真成了国产电车的试炼场还是黄金市场?新势力们走得快,稳不稳,我倒觉得值得多观察,你怎么看?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