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的第一败,薄铁皮吸能还能撑多久?我总觉得他们那辆天籁的车壳,薄得都快像纸了。每次开在路上,总会有那种摁倒凹坑的感觉,像新买的豆腐一样脆弱。结果碰撞测试一出来,还号称安全,你说这不是摆明了美化嘛。对比同价位的国产车,像吉利星越L,车身厚度似乎更扎实,维修费用也更能接受。可是日产还坚持用这吸能概念,把门板做得薄薄的,碰撞一点点就得修车。
哎,先说说那次去店里看车,销售哇啦啦说:天籁的安全性没问题,吸能装置会吸收冲击。我当时忍不住反问:你觉得车壳越薄,安全越高?他一脸懵,然后又笑着说:这可是进口安全技术,放心呗。我心里暗想,这安全技术是不是好理解得太少了?
估算一下,这种吸能车壳的维修成本,基本一次意外比传统钢结构的贵个一半左右吧(这段先按下不表)。试想:如果一辆天籁发生轻微剐蹭,凹陷得就像备用铝锅,修理费用可能在3000元到5000元左右。而国产品牌的厚车身,可能只要2000左右,差别还是挺明显的。
这让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我们买车的时候,是不是太多在意表面安全,而忽略了内在的坚固呢?我觉得,如果车身太薄,事故后的维修负担会更大,不光是钱,心里也烦。日产好像还沉迷吸能这个黑科技,忽略了车架本身的强度。你问我:那车架要不要再厚点?可能我只是猜测,不确定但合理——毕竟技术和成本之间,总得有个平衡。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不能单说薄皮车身就是问题。实际上,很多日系车在碰撞测试中表现还不错,应该有其他的安全保障,但不代表薄不是个坑。因为大部分交通事故都是刮擦或轻微碰撞,车身太脆弱,真的损伤大,也会让车主后续烦死。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一些国产SUV的车身厚度比日产奇骏多出了大概2-3毫米(估算/样本有限),但修理费就比它少了不少。这是个直观的对比。
为什么日产还坚持用这种吸能设计?我猜,可能一方面是成本考虑——薄铁皮制造成本低,另一方面,也是安全宣传的一种套路,用吸能来掩盖坚固性的不足。真的吗?不太确定,也可能是研发策略的偏差。
你会不会觉得:日产如今的困境,就是在能吸引而真能保证之间走钢丝?他们那款天籁,2500向上,价格并不低,但内在硬度明显不在国产同价位车型之列。人家本田雅阁、丰田凯美瑞,车身壁厚不用11毫米,修车都不觉得心疼。日产的车壳则会让你心疼一下,然后还得考虑未来车况野路子。
我记得修理工叔叔曾说:那种薄车身,伤害不只是在碰撞一瞬间,后续碎裂还得拼拼补补,钱都得掏。的话让我很有感触。可是日产似乎还在坚守轻量化的路子,为什么?我猜,可能是为了燃油效率,或者想让油耗更低。可这真是舍不得把车身踩实点?这问题我还在思考中。不过就算如此,日系车一直在吸能上大做文章,也没有像国产品牌那样大刀阔斧的加强车身——这个差异,或许会让日产未来的销量雪崩得更快。
提到这里,很多人会问:国产车的厚度就能保证安全吗?当然不一定,但起码我们国家的车企会想到厚些抗撞,同时也不会花太多时间和钱在甩面子上。日产如果继续坚持轻薄养安全,那它在市场上,可能真会像雪佛兰、现代那样,慢慢被边缘化。你说呢?他们能不能意识到这个,或者,已经意识到了,却不知道怎么补救?
我会不会太偏激?或许,日产还会因为品牌厚度而重振旗鼓?但从目前的状况看,车身疲软,反映出的是:品质变差,销量在走下坡路。就像那位曾经天天开奇骏的朋友说:车子越用越觉得薄,不得不经常修修补补,真烦。这句话让我扎心。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为何一些品牌还能在薄铁皮里维持安全?也许技术上还有点保护层的黑科技在里面?还是它们的结构设计更科学?(这段我也不太确定吧,纯猜测)但总归,车架的硬度,才是真安全的根本。
虽然我累心地琢磨这些,但有一个细节倒是真的触手能摸到:车门的关闭感。天籁的车门,关起来嘭的一声,没有国产车那种沉甸甸的感觉。有时候我觉得,这是感觉差异的一个表现。你走在路上,用手摸摸车身厚度,就会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日产会不会调整战略?要不要把车身厚度提上日程?还是继续靠吸能一招蒙混过关?或者,他们其实早有打算,准备大幅提振硬度,那真是得靠时间给答案了。
谁知道呢?汽车这东西,除了科技,还离不开人的信任。等我下一次坐在天籁里,看着那一层薄薄的车皮,会不会觉得这车还能安全保障我吗?心里还是有点小担心的。你们觉得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