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底,燃油车市场掀起一场‘骨折价’风暴,合资品牌集体跳水,奔驰GLC优惠19万,轩逸入门价跌破6万,朗逸降价6万碾压国产车。 这场降价潮背后,是政策补贴、库存压力与市场洗牌的三重夹击。 ”
最近逛4S店的人会发现,原本价格坚挺的合资燃油车突然“接地气”了。大众朗逸顶配版直降6万,终端价不到12万,比同级别的吉利星瑞还便宜;日产轩逸经典款起步价压到6万级,直接瞄准五菱宏光MINI的价位;就连宝马5系这种豪华车,落地价也降到35万以内。
28款燃油车降幅超40%,前6名全是“拦腰斩”,奔驰CLA、GLB等车型优惠超15万,奥迪A6L最高省20万。
合资车为何集体“自砍一刀”? 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4月主流合资品牌销量同比下滑12%,库存系数逼近2.0警戒线。 为了冲月度销量,车企只能把压库压力转嫁给经销商,而经销商则通过“国补+厂补+地方补贴”的三重叠加,把价格打到骨折。
比如上海地区,买一辆凯迪拉克XT5能叠加2.5万国家置换补贴、3万厂家优惠和1万区域消费券,算下来比官方指导价便宜近6万。
降价潮中,豪华品牌的动作最狠,奔驰GLC 2025款优惠19.1万,入门版裸车价23.8万,直接杀入二线豪华SUV价格区;奥迪Q5L终端价跌破30万,比雷克萨斯NX便宜4万;捷豹F-PACE全系直降12万,入门门槛低至40万内。揽胜极光这款曾经加价提车的“网红车”,现在优惠超10万,落地价不到35万。
豪华品牌“以价换量”的策略正在奏效,北京某奔驰4S店销售透露,GLC近期单店月销突破80台,是去年同期两倍。 消费者王女士直言:“以前觉得BBA是有钱人才买的,现在优惠下来,买辆奔驰比国产车还划算。 ”
不过,这种降价也引发质量担忧,某论坛热帖称,大幅降价的宝马3系变速箱顿挫问题集中爆发,维修成本全由车主承担。
主流车型“价格大乱斗”,合资品牌的中端市场更是杀红了眼。大众途岳2025款降价37%,入门价从15.8万跌到10.2万,直接威胁本田XR-V;别克威朗Pro优惠4.5万,终端价7.99万起,比长安逸动PLUS便宜1万;丰田雷凌双擎E+降幅36%,入门价7.18万,直接杀入比亚迪秦PLUS DM-i的价格腹地。雪佛兰迈锐宝XL,1.5T顶配版优惠5万后仅9.99万,比吉利星越L 1.5T还便宜2万。
这场混战中,日系车压力最大。 雅阁降价42%至14.98万起,但销量不升反降;卡罗拉锐放优惠3万后仍卖不动,反而被比亚迪元PLUS抢走订单。 不过,韩系车抓住机会反扑,现代伊兰特优惠3.8万后,终端价8.39万起,连续两月蝉联A级轿车上险量冠军。
政策补贴成“隐形推手”,地方政府和车企的补贴政策,让这场降价潮愈演愈烈。上海消费者买燃油车可叠加“以旧换新”补贴1.5万、置换补贴1万和厂家贴息贷款;广州对2.0L以下排量车型额外补贴8000元;东风本田针对CR-V推出“三年免息+万元油卡”,实际降幅相当于10个点。 更值得关注的是“国家专项汽车消费券”,在浙江、山东等地,购买指定合资车型可直接抵扣5000-2万元。
这些补贴正在改变市场规则, 某宝马经销商算了一笔账:指导价30万的X3,叠加厂补6万、地方补贴1.5万和金融贴息1.2万后,实际成交价只要21.3万。 这种“组合拳”让新能源车的价格优势大幅削弱,小鹏P7起价22.99万,而降价后的特斯拉Model 3后驱版已下探到23.19万。
对持币待购的消费者来说,这波降价堪称“狂欢”,杭州白领李先生刚提了辆降价6万的奥迪A4L,“同样的预算去年只能买低配,现在高配带矩阵大灯”;广州的网约车司机张师傅批量采购了20台优惠4万的轩逸,“每公里成本比新能源车低0.3元”。 不过,也有不少人踩了坑,南京车主陈女士购买的凯美瑞双擎,提车两周就出现电池衰减,4S店以“降价车不保修”为由拒绝处理。
行业专家提醒,部分车型存在“配置缩水”陷阱。 比如降价后的朗逸启航版,取消了全液晶仪表和全景天窗;凯迪拉克XT5的2.0T高功率版被换成低功率版本,马力下降20匹。某丰田4S店要求,购买降价雷凌必须加装2万的装潢包。
5月前四周合资品牌零售量同比下滑18%,但豪华车细分市场增长7.2%。 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在财报会上直言:“30万以上燃油车市场正在被新能源替代,但20万以下的燃油车仍会长期存在。 ”不过,自主品牌并未坐以待毙,吉利推出“油电同价”计划,将银河L7起价压到13.87万;比亚迪宣布海鸥冠军版降价1.5万,直接对标合资A0级燃油车。
经销商的日子更不好过, 某日系品牌4S店销售总监透露,现在单车利润不到2000元,只能靠厂家返利勉强维持。 而二手车市场更是雪上加霜,3年内的迈腾、雅阁等车型,二手价普遍下跌15%以上,有车商称“收车即亏钱”。
其合资板块一季度利润同比暴跌63%;广汽丰田部分生产线因库存积压被迫停产两周。 某德系车企采购负责人透露,芯片订单量骤减30%,导致部分供应商裁员。 与此同时,新能源车企却在加速内卷,理想汽车宣布纯电车型研发费用增加50亿,比亚迪在泰国新建第三座海外工厂。
这场价格风暴终将淘汰弱势玩家。 大众集团高管近期表示,将砍掉部分入门级燃油车产品线;Stellantis集团则计划在中国市场削减50%的燃油车型。 而消费者需要警惕的是,当市场回归理性后,被透支的购车需求可能面临“涨价反噬”,2023年6月的购置税减半政策到期后,车市曾出现“报复性涨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