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札。这次跟大家聊个挺有趣的事情:当咱们还在把“老头乐”冠以“价格低廉”这个标签时,远在大洋彼岸的日本,反倒把类似的K-Car当作“神车”来看待。
要是真想搞懂中国汽车进入日本市场到底有多难,或者有没有什么出其不意的突破口,得从这把叫K-Car的“钥匙”说起才行。
民众的刚需,巨头的鸡肋
东京这地方真是挺特别的,在整个日本范围内,平均每个家庭有大概1.06辆车,这么看还算正常,可一到东京,这个数字一下子就掉到0.32辆,真是差远了。
东京居民平常出门,真正靠私家车的也就占个12%,相比之下,北京市中心那边,得有25%的居民靠车出行,这差挺多的。
原因其实就藏在东京满街的景象中,这个城市的基本面貌,基本上都是由一栋栋被叫做“一户建”的单独小楼组成的。
这样的建筑布局,把整个城市的道路网搞得四分五裂,楼宇之间的侧道狭得令人咋舌,很多时候一辆车都挤得勉强能串过去。
在这种地段开车,真算得上是一种修炼,两车相遇,免不了有一方不得不忍气低头,把车倒出一段长长的距离才肯让路。车与车之间刮擦,简直像喝水一样普通,司空见惯。
所以啊,在中国火得沸沸扬扬的SUV、MPV或者越野车,在东京就变成了“惨不忍睹”,没人理睬,反倒是那些体型小巧的K-Car,成了唯一的救星。
在东京,这类车的保有量已经超过了35%,每年的新车销量中,它们占了差不多40%的份额。这可不是随便选的,这是环境压力逼着人们不得不这样做的刚性需求。
不过吧,这么大的一片市场,在丰田、本田、铃木这些日本汽车巨头看来,却觉得不值一提,原因嘛,也就两个字——利润。
一辆大概170万日元的K-Car,车厂费尽心思造出来,结果赚的钱还不到10万日元。这个数,对于那些在全球市场呼风唤雨的巨头们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毛毛雨”。他们的战略焦点和注意力,早就全都放在了海外市场。
美国市场可是他们的“利润宝库”,那边的人喜欢大皮卡;中国消费者更青睐SUV和MPV;中东的土豪们对越野车特别情有独钟。
这些地区一款车的利润率轻轻松松就能超20%,为了稳定美国市场,他们甚至会在关税威胁面前迅速让步。
跟他们对比起来,本土的K-Car市场已经油水满满,完全没有紧张感,翻翻他们的年度规划,关于本土市场的那块,基本上也就是走走过场、维持现状罢了。
这种供需严重不匹配,再加上民众的高度依赖,以及产业大佬们的战略性忽视,终于积蓄出了一股巨大的市场压力,一个等待被填充的空白区。
昔日的诅咒今日的温床
一直以来,切断东京道路的“一户建”被视作都市汽车生态的源头祸根,但谁也没想到,到了新能源时代,这个所谓的“诅咒”竟然奇迹般地变成了一个独特的优势。
一户建虽然让道路变得有点狭窄,但同时也带来了每家每户专属的停车位,这意味着啥呢?安装私人充电桩变得超方便,那些让不少电动车主头疼的续航问题,在这里一下子就解决了。
这个剧情反转,刚好戳中了日本车企的痛点。当中国车企打算把电动K-Car带到他们家门口的时候,日本的本土厂商在K-Car电动化转型上推进得慢得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到今年的数据来看,日本K-Car市场里,纯电动车的比例竟然只有大概1%,这真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更让人头疼的还是成本问题,国产的电动K-Car,价格本身就比同样档次的日系燃油车便宜了三成出头,算得上是一种“降维打击”了。
再说了,电动车的身份还能直接避开日本高达40%的燃油税,使用起来的花费也大大减轻了。既买得起,又便宜用,这双重优势让中国品牌看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好机会。
曾经被认为是限制因素的城市布局,再加上高额的燃油税,共同为电动K-Car搭建了一个日系厂商还没注意到,或者说懒得理会的“绝佳土壤”。
这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机会,而是一个难得的“战略时间窗口”。庞大的技术差距,让中国车企实现“弯道超车”的梦想变得近在咫尺,触手可及。
傲慢铸成壁垒,钥匙就在眼前
面对这个逐渐显现的空缺,日本政府其实早就察觉到风险,心里也挺急的,他们陆续出招,比如减税降费、停车费免掉啥的,想赶紧推动国产K-Car转变成电动化,别掉队。
不过,日本汽车厂商的反应挺冷淡的,有点傲慢,可能听起来有些刺耳,但其实这傲慢不是因为不知道,而是源自他们多年来在全球市场成功的经验和习惯,根深蒂固了这种自信。
在他们眼里,K-Car这种利润不高的小车市场压根儿不足以构成实质性威胁,也掀不起什么大的浪头。他们对中国制造业的效率、决心以及发展速度,骨子里总觉得不值得太过重视。
这正是中国制造业的拿手活儿,把别人不屑一顾的“小买卖”,靠着极致的效率和成本管控,变成了一个庞大而稳固的产业帝国。
目前,日本政府和国内大型企业对危机的认知差距挺大的,一边是焦头烂额、乱成一锅粥,另一边却是泰然自若、坐看风云,这种明显的心态差异,反而成了最大的隐患。
K-Car就像一把迷你的小钥匙,专门用来打开那扇看起来坚不可摧的日本汽车市场大门。
只要靠着价格优势和技术差距撬开一道口子,就得依靠咱们中国那成熟又完善的新能源产业链,接下来能想象到的空间,简直大得让人惊叹。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当年日本汽车怎么一点点争夺全球市场的场景,看来历史确实有点相似的味道。
结语
其实啊,要是一个企业一心想着外面市场那高额利润,结果就忘了关注自己本土市场的根本需求和变化,基本上就是把自己家的门钥匙递给竞争对手了,送上门去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