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开车连着闯了两个红灯,被扣了12分,罚款400元。说实话,我当时气得不轻,心想我这么老实开车,怎么就犯这种低级错误了?于是昨天硬着头皮去了交管大厅申诉。带上了我车里的行车记录仪,想着只要能证明我当时是在跟着一辆大客车,信号灯根本就被挡住了,按理说这不该算违规呀。
进了大厅,我跟工作人员亮出录像,录像里确实可以看到旁边那辆大客车,信号灯部分被遮住了。我说,你看,灯根本没看着,我不是故意闯的,是被堵住了视线。工作人员听完没说话,翻了翻资料,然后略带无奈地说:我们看视频了,这两次闯红灯,车距其实是超过安全跟车距离的,虽然挡住了信号灯,但应该提前减速停车,这算‘未按规定行车’。我心里那个不服气啊,真想辩驳,可话又说回来了,道理也不是没有。
大家有没有注意过,公交大巴那种车体高度,跟我们轿车视角差别有多大?我朋友李师傅在公交公司做维修的,他跟我说,大巴前风挡上方的遮光板通常设计得很宽,乘客坐司机位的时候看起来路况很清楚,但紧跟其后的轿车司机往往会被挡得死死的。说白了,这就像把司机裹在一个视觉盲区里。这个盲区有多难摆脱?我和李师傅估摸了一圈,估计得拉开至少四五辆车的距离,才行。要是太近,那根本看不到信号灯,也看不到路牌,更别提前方变道提示了。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以前采访过几位一线物流司机,他们常年开着15吨大货车说,遇到这种被挡灯的情况频率很高,实操中根本没法完全避免,尤其是在城市拥堵路段。官方规定未按规定避让,说白了就是保持跟车距离,但实际要控制到足够看见红绿灯,有点像要车‘瞬移’一样不现实。你觉得我说得过分吗?真不是,我小时候跟着爸妈开车,信号灯被教练车大货车挡住的经历多着呢。
再说供应链里的零部件问题,信号灯设计上其实是有缺陷的。信号灯都是固定高度,没办法灵活抬高以适应各种车高,倒是新型LED信号灯的可视角度更大,但旧城区的灯具替换慢。这里你能理解成研发过程就像做一道复杂的菜,厨师(灯具厂家)得兼顾多种口味(不同车辆视觉),但原材料供应链卡顿,灯具便捷升级受阻,这菜自然做不出新味道。研发流程中多个环节相互制约,一点点调整都没那么简单。
我的脑袋里突然跳出一个小想法,估计有些司机会用车载GPS或导航弹出的红绿灯提示来弥补视觉盲点,虽然听上去挺现代,但这也依赖设备更新,算不算智能汽车的救命稻草?(这段先按下不表)
这事儿让我突然不禁怀疑:凭什么大客车能挡灯而我被扣分?是不是以后得买个大巴车,这样挡灯就成合法战术了?听起来有点荒谬,是吧?但现实就是这么魔幻。
我试着心算了下,400元罚款+12分扣完,换算成年保养费,差不多能买一套刹车片了。刹车片我知道贵,但是对比乱闯红灯的风险,这成本能接受。其实倒也觉得,安全第一这句道理我没反驳,但这系统对视觉障碍没有容错率,就太硬核了。
我问了办事处的销售小王,他说:就这处罚标准,谁都不敢轻视,闯一次红灯,罚一把没跑。他还戏称自己最近换了辆带主动安全系统的车,这系统闯红灯会自动提醒,觉得省心但也被盯得紧。
这让我想到,不同同价位的车在驾驶辅助系统上的差距其实挺大,有些车型几千块钱配置的那套防碰撞提醒,能明显帮司机提前反应;而普通车靠司机肉眼,遇到被大客车挡灯,完全靠猜和运气,这差别大得让人不爽。
最终,我没指望申诉能通过。工作人员在后台输入申诉结果时,语气平淡,系统判定无误,扣分罚款维持。我有点泄气,毕竟精算过,12分扣完后短时间内限制太多,平时通勤麻烦。
不服气地我回头看了看视频,发现两个信号灯一个是红色变绿色过渡,一个是另一边的转向灯。自己倒是没感觉清楚,水平下降都有原因。
你们遇到过类似被挡灯的状况吗?有没有想过,为啥我们的车灯没法适配所有高度的车辆?或者,有没有可能未来车辆设计时,能够主动传递给后车信号灯状态,让你‘省心’?感觉这事儿应该还能折腾折腾。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