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把唐L直接停产,换上了更大、更漂亮的大唐,价格也随之抬到了二十五万左右。这个操作,你怎么看?我觉得,其实这是一场典型的市场换新鲜感的游戏。三个月内交付超过三万台,说明至少在销售端是成功的。细想一下,唐L停产?其实停产这个说法有点太夸张了——它更像是被升级换代或者说换标签了。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唐L的产线还在,只是改造后改名换了个牌,说是大唐。其实这就像手机每年出新款,旧款依然存在,只不过市场厌倦了老款的外衣,想要点新鲜感。对于比亚迪的钟爱快换的节奏,这多少让人觉得有点麻烦,反正车其实也就是个工具,里面的技术似乎已经给不了消费者多大惊喜了,倒是盯着更大、更漂亮的外观和续航。
我就想,设个题:难道比亚迪真的在靠升级外表和续航来捉住消费者?还是其实这背后,更像是供应链错位、研发重心偏移的问题。毕竟,唐L的技术不算太差,发布时的续航也能跑个600多公里(估算,没细想过),但这个价格,能比汉唐L还贵。难道是高端路线带来的溢价?其实我心里有个疑问:腾势高端都做不好,偏偏比亚迪还敢把唐的高端推得更高,这操作我是不理解。好比一出自导自演的高端幻想剧,真不知道这些高层心里到底怎么想。
说句实话,说白了比亚迪现在更像是手机厂商。推出新车、换个壳子、改个名字,然后告诉你这是新款,其实核心(技术)没啥变化,就是包装上做文章。你以为的换代,可能就只是外壳的不同。为什么我会这样猜?因为比亚迪过去的策略一向是反复试错,看看市场反应再调整。你不觉得吗?就算销量火,技术上的硬核也不能每天都用在惊喜上。
这个BEV市场,就是个快消品市场。车子没有刚性需求像洗衣机、冰箱那么强,所以消费者更在意新鲜感。你每次看到吐槽车机卡、续航不够,那其实是供应链和研发能力的双重限制。供应链就像厨房原料,要不及时,要不质量不过关。研发呢?其实比亚迪的技术能不能支撑一款车走得长远,还得打个问号。
对比汉唐L,真觉得比亚迪有点偏离市场的节奏。汉唐L的技术路线其实挺成熟,但它的命运像摆设一样,三万多台的交付是个结果——市场反应,没那么热烈。反倒是方程豹,顶着钛7这个名字,月销2万多,肉眼可见,更懂如何打造低价高续航的快销车型。为什么比亚迪在这个点上还在推高端路线,反而把自己搞成天方夜谭,没人买账呢?
我身边一朋友吐槽:你说比亚迪赚不赚钱?我觉得他们就是想投机,等技术成熟再收割一波。但这一年,市场一片价格战声,而高端路线涨价没市场,反而快销车型更吃香。研究一下:百公里成本?我粗算,没有算准,但你一辆车形成利润,可能只剩下几百块到千元,慢慢累积起来才稳定。快速上量,依靠换壳升级,才是短期内的捷径。
为什么我会经常了翻相册?因为我看到一些老车的照片,觉得比亚迪其实一直在换汤不换药,只是换个名字、换个套餐,实际上技术基底没变多。那些照片里的车型和如今大唐的样子,有点像兄弟车型在不同时间的穿越——只是我们看着不由得觉得,似乎大多数消费者更在意能买到啥实际体验。
有个点我还是想问:比亚迪的高端布局到底对市场有多大拉动力?我的看法是:说白了就是个面子工程。比亚迪内部喜欢开玩笑:你看腾势、汉唐L,定义为高端,其实差不多就是试验田。市场反应告诉我们:没有硬货支撑的高端,就是个噱头。要不然怎么定价都不受市场待见(这种想法也许太笼统,但你懂我意思吧)。
(这段先按下不表,但我确实挺郁闷的——好像比亚迪一直在瞎折腾,车子是车子,但实实在在的体验和技术反而不如价格敏感的快销车。会不会我想得太复杂?其实我也不确定。)
告诉我:你怎么看?会不会比亚迪下一步会不会直接把汉唐L正名为新唐,继续换汤不换药,到最后市场反应变成看图学?还是说,这只是个短期的小打小闹?
。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