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智驾爆发,百万车主力挺,华为小鹏如何接招_

最近咱们聊起国产车,特别是比亚迪的时候,大家伙儿脑海里浮现的画面,可能都差不多。

要么是它那个安全性很高的刀片电池,要么就是那个让油车价格都得抖三抖的DM-i混动技术。

很多人一提到比亚迪,第一印象就是性价比高,车卖得多,是个实打实的“销量王”。

这些印象都没错,比亚迪在新能源车的硬件领域,确实做到了行业领先,把电池、电机、电控这“三电”核心技术牢牢抓在了自己手里。

但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只要话题一转到“智能驾驶”这个领域,气氛就有点微妙了。

不少懂车的朋友,甚至是一些比亚迪车主自己,聊到这个话题时可能都会有点不好意思。

说句实在话,在前几年,当一些新势力品牌,比如华为和小鹏,已经把它们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玩得风生水起,能在复杂的城市道路上实现领航辅助,甚至喊出“全国都能开”的口号时,比亚迪的智能驾驶系统“天神之眼”,给人的感觉确实慢了半拍。

那时候的它,表现得更像一个小心翼翼的新手司机,功能相对基础,体验也算不上顶尖,和竞争对手相比,差距是肉眼可见的。

很多人因此形成了一个固有的看法,觉得比亚迪就是个“偏科生”,硬件是长板,软件是短板。

大家觉得,一直埋头钻研电池和机械的王传福,可能真的不太擅长搞这些需要大量代码和算法的“软实力”。

这个看法,似乎也合情合理。

毕竟,智能驾驶这个东西,太烧钱,也太需要顶尖的软件人才和长时间的技术积累。

我们都以为,比亚迪要想补上这块短板,恐怕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然而,就在前不久,比亚迪开了一场技术发布会,会上公布了几个数字。

这几个数字听起来普普通通,但仔细一琢磨,却让整个行业都开始重新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从一开始,就想错了比亚迪的智能驾驶发展路线?

比亚迪公布了这么几件事。

第一,到目前为止,搭载了它“天神之眼”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车辆,在全国的保有量已经超过了100万台。

第二,在它现在销售的新车里,有将近八成的车都配备了这套系统。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这一百万台车,每天都在中国的道路上行驶,为比亚迪的数据库贡献着超过4400万公里的真实驾驶数据。

这三个数字连在一起看,就非常有意思了。

它揭示了比亚迪在智能驾驶领域一个完全不同的打法。

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首先,我们得明白智能驾驶技术是怎么进步的。

现在的智能驾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工智能,特别是深度学习。

说白了,就像教一个孩子学习一样,你看的教科书越多,做的练习题越多,你的知识就越丰富,解题能力就越强。

对于智能驾驶系统来说,真实的路况数据,就是它的“教科书”和“练习题”。

系统见过的路况越多,处理过的突发情况越多,它的算法模型就会被训练得越聪明,越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

我们再来看看其他一些在智能驾驶领域做得很好的品牌,它们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

通常是一种“精英路线”或者说“自上而下”的路线。

也就是说,它们会先把最顶尖、最复杂、成本最高的技术,应用在自己品牌最贵的旗舰车型上。

消费者想要体验到最完整的城市领航辅助功能,往往需要花费三四十万,甚至更高的价格。

这么做的好处是,可以集中资源打造技术标杆,树立高端品牌形象。

但它的局限性也很明显,那就是能够体验和使用这套系统的用户数量相对有限,数据收集的规模和广度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它们的“数据采集车队”,可能更多地集中在一二线大城市,学习的是相对规范的城市路况。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比亚迪的策略,就能发现它的与众不同。

王传福选择了一条“人民路线”,一条“自下而上”的道路。

他没有急于推出一个在功能上可以立刻和对手一较高下的顶尖系统,而是做了一件更基础,也更需要耐心的事情:大规模普及。

今年年初,比亚迪宣布,将高阶智驾功能下放到更多车型上,也就是说,不仅仅是售价二三十万的汉、唐等旗舰车型,就连十几万的宋、元等主流家用车,甚至是售价不到十万的入门级车型,都开始配备智能驾驶辅助系统。

这一招,可以说是釜底抽薪,直接改变了游戏规则。

当你的竞争对手还在把高阶智驾当作少数人才能拥有的“奢侈品”时,比亚迪已经把它变成了普通老百姓买车时就能接触到的“日用品”。

这样做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一百万台车的庞大基数。

这一百万台车,就像一百万个不知疲倦的数据采集员,它们分布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从北京、上海的环路,到新疆、西藏的国道,从东北的冰雪路面,到海南的湿热环境,从城市里拥堵的晚高峰,到乡镇里人车混杂的集市。

它们所采集的数据,是真正意义上的“全场景数据”。

这里面,有规规矩矩的驾驶行为,也一定包含了各种不守规矩的行人、突然窜出的电动车、随意变道的货车,以及各种修路、占道等突发情况。

打个比方,一个是在顶级健身房里,由金牌教练指导,使用最先进设备训练出来的拳击手;另一个,是在街头巷尾,经历过无数次实战,跟各种不同风格的对手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拳击手。

前者的理论和技巧可能更完美,但后者的实战经验和应变能力,可能更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比亚迪的智能驾驶系统,就是在接受后面这种“街头实战”式的训练。

它学习的,是一个最真实的中国,一个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和“魔幻”场景的中国路况。

这样的数据,对于训练出一个足够稳健、足够能适应中国复杂交通环境的AI模型来说,价值是难以估量的。

所以,当比亚迪宣布要对这一百万台车进行史上最大规模的OTA(空中下载技术)升级时,我们就能理解这背后的意义了。

OTA升级,简单说就是通过网络给汽车的软件系统进行更新,就像我们的手机系统升级一样。

这次大规模的升级,就相当于比亚迪把过去一段时间通过百万辆车收集数据、在后台“苦练内功”的成果,一次性地反馈给所有的用户车辆。

这是一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闭环。

每一位车主的日常驾驶,都在为这个系统“添砖加瓦”,而系统的每一次进步,又会通过OTA升级,让每一位车主受益。

这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属于中国企业的,非常务实且充满智慧的创新路径。

它不一定是在某个单点技术上追求极致的领先,而是懂得如何利用中国独有的巨大市场规模优势,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在另一个维度上建立起自己的护城河。

当数据量达到一定级别,迭代速度就会加快,系统的优化和进步也会呈现出指数级的增长。

未来智能驾驶的竞争,可能不仅仅是算法的比拼,更是数据规模和迭代效率的比拼。

当比亚迪的这支庞大的“数据车队”每天都在源源不断地为它的AI大脑提供“养料”时,它的智能驾驶系统会进化到什么程度,确实给整个行业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这也意味着,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真正好用又实惠的智能驾驶功能,离我们的生活正变得越来越近。

比亚迪智驾爆发,百万车主力挺,华为小鹏如何接招_-有驾
比亚迪智驾爆发,百万车主力挺,华为小鹏如何接招_-有驾
比亚迪智驾爆发,百万车主力挺,华为小鹏如何接招_-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