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续航突破800公里,老实说,这已经不算啥黑科技了。特斯拉Model Y长续航版和小米YU7超长续航版今年火得一塌糊涂,续航都拉高到800公里出头。几年以前,这能算天花板配置,现在看着,倒像是基本盘了。我跟几个一线研发老哥聊过,他们都说,续航多半是底层打法,主要拼电池能量密度和软件管理,技术门槛在逐渐降低了。
但这么说,问题来了:续航都差不多,买哪台?这年头,续航不再是杀手锏,比的转成了别的东西。和朋友小刘喝酒时,他忽然冒出句买车不就是买种感觉么,突然点醒我。对,就是感觉。Model Y和YU7,这两个SUV其实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
咱先说Model Y,这辆车虽然卖了五年了,但依旧是市场老大,像个教科书样板。它的设计也没什么新花样,极简外形、封闭前脸、流线型车顶线条,你一眼能认出来特斯拉。这种熟悉感是特斯拉最厉害的地方。设计师说,这不是懒,是特意稳定,花了好多功夫去找一种放心感。它像个靠谱老朋友,理性信任直接刻在车身里。车主小张告诉我:开惯了Model Y,感觉心里踏实,续航没多少波动,维修点多,也不折腾。这个安全感在新能源市场里贼贵,至少我算是这样觉得。
相反,YU7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年轻。你瞅瞅那车灯设计,不对称切割加点动感灯带,车身线条很讲设计感和科技感。小米这次不仅是造车,他们想做个生活生态圈的入口。设计师朝我吹了一堆共鸣感情绪设计,听着有点空,但仔细琢磨,你会发现他们真把车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不再只是摆在车库的交通工具。朋友阿辉买了YU7,跟我说:买的不光是车,感觉像参与了个新势力,朋友圈都问我这车哪儿买的,聊着聊着都成了粉丝。这种情绪上的认同感,特斯拉目前还没做到。
说回来,这两个品牌的市场表现说明了什么?技术门槛不再是独霸江湖的资本——设计感、品牌情绪和用户心智在左右着局势。这可能听起有点泛泛,但其实很接地气,因为卖车这活儿,归根到底就是人在买情绪、买认同。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今年新能源车的续航提升快得让人有点上头,但大家对续航的敏感度倒下降了。别误会,不是说续航不重要,而是说续航变成了最普通的配置,就像手机看出厂内存够不够一样普通。你觉得呢,这是不是意味着,车企以后得拼设计、拼生态、拼情感才能活下去?
我承认,刚开头把续航说成技术门槛降低有点大,毕竟电池和算法的升级没那么简单,这涉及到供应链分布、原材料涨价、芯片供应不稳说的还有点乱。这东西复杂,我只能打个模糊的比方,像是做一锅汤,从材料选料、电池芯片的供应,到整车软件的调校,每一步都讲究火候和平衡。稍微走一步错,续航就掉档次。只能说,续航这个数字是动态的,背后有不少博弈和折中,不能简单说都差不多。
对比同价位合资SUV,我也体感过,Model Y在车联网和OTA升级上的优势明显,毕竟背靠特斯拉大系统,软件流畅,这点合资车暂时望尘莫及。但YU7的智能交互系统号称用的是小米自家生态,能连接手机、智能家居啥的,实际操作上体验还在打磨阶段,有点科技感未真正落地的意思。这差别你觉得能值多少钱?50块电费?还是你觉得是心里值,算不算高级?
我还有个没细想过的小猜测——未来国产车是不是会更注重个性化和情感表达?就像手机市场差异化越来越小,但设计和生态链整合成了关键。车企会不会用大数据和AI推送定制化设计方案,只卖认同感,而不是卖性能?这段先按下不表,我准备具体调研下。
对了,小跑题一下。有人说,现在新能源车维修成本也越来越低,电池质保10年、里程保障20万公里成标配。修理工老李说:车子电池烧坏概率很低,倒是软件升级坑点多,得慢慢摸索。这也算是情绪上的安全感吧?买了车不怕坏,怕的是每天盯着手机推送烦。
总体感觉,这两款车的热度说明了用户带着冷静的理性和疯狂的感性两种心态在买车。特斯拉是理性派的信仰,小米YU7则是感性浪潮的代表。其实我更关心的是,下一步中国新能源设计会往哪儿走?是继续固守理性安全感,还是玩转情绪营销?抑或两者兼得?你怎么看,有没有哪款车打破现在这些套路,给你带来不一样的认知?
最后说个细节,我上月底去朋友那儿体验YU7时,发现车内一排空调出风口下面居然藏了个无线充电板,这配置放在以前二十万级别车里都不常见,就这一个小设计,立马感觉小米在用心做生活。你觉得,这种生活随手可及的细节,是不是新势力的秘密武器?还是说,真正打动人心的,还是整体的那个感觉?
所以说,未来再拿续航这个话题说事儿,未免太狭隘。咱们是买车,不是买电池包。认知差异和情感共鸣,这两条路子,才是新能源设计的真命题。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