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核心逻辑转变:从“纯电导向”到“多元共存”
2025年双积分政策调整的底层逻辑,是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阶段性特征的精准回应。过去政策以“纯电动化”为绝对核心,通过高积分奖励推动车企加速转型,但伴随市场渗透率突破35%(2024年数据),纯电车型增速放缓、充电基础设施结构性矛盾凸显等问题逐渐暴露。新政策通过降低纯电积分权重、提升混动积分价值、引入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考核三大调整,构建了更包容的技术路线评价体系。
具体而言,政策将纯电车型单车积分从原有的2-5分下调至1.5-3.5分(依据续航里程分级),而插电式混动(PHEV)与增程式电动(REEV)的积分从1.2分提升至1.8-2.2分,燃料电池车型积分则保持稳定。更关键的是,政策首次明确“混动车型在2030年前不纳入油耗负积分考核范围”,相当于为混动技术提供了5年的“政策豁免期”。这一调整直接改变了车企的技术选择优先级。
混动技术突破:解决“续航焦虑”与“成本平衡”双重痛点
政策倾斜的背后,是混动技术自身竞争力的质变。以比亚迪DM-i、吉利雷神混动、长城柠檬DHT为代表的第三代混动系统,通过专用发动机、双电机串并联架构、高密度电池三大核心创新,实现了“低油耗、长续航、低成本”的三角平衡。
专用发动机效率革命
传统燃油车发动机热效率普遍在38%-40%,而混动专用发动机(如比亚迪晓云-插混专用1.5L发动机)通过取消前端轮系、采用阿特金森循环、深度米勒循环等技术,将热效率提升至43%-45%。以比亚迪秦PLUS DM-i为例,其亏电油耗仅3.8L/100km,较同级别燃油车(如轩逸6.1L/100km)降低38%,甚至优于部分纯电车型的“电耗换算油耗”(按火电发电占比70%计算,纯电车型综合碳排放对应的等效油耗约为4.2L/100km)。
双电机架构的能效优化
第三代混动系统普遍采用“P1+P3”或“P2.5+P4”双电机布局,通过电机与发动机的解耦控制,实现更灵活的动力分配。例如:
城市低速场景(0-60km/h):电机独立驱动,避免发动机低效区运行;
高速巡航场景(80km/h以上):发动机直驱+电机辅助,减少能量转换损耗;
急加速场景:双电机与发动机并联输出,动力性能媲美2.0T燃油车(如吉利星越L Hi·P零百加速6.9秒)。
这种“按需分配”的模式,使混动车型综合能耗较燃油车降低30%-50%,同时无需依赖大容量电池(典型PHEV电池容量15-25kWh,仅为纯电车型的1/3-1/2),显著降低了整车成本。
电池成本分摊的规模效应
2025年,中国动力电池产能预计突破2TWh,磷酸铁锂电池(LFP)成本已降至0.5元/Wh以下。混动车型搭载的小容量电池(以15kWh为例)成本约7500元,仅占整车BOM成本的8%-10%(纯电车型电池成本占比通常超30%)。更关键的是,混动电池可通过“浅充浅放”策略延长寿命(循环寿命超3000次,是纯电车型的1.5倍),进一步降低全生命周期使用成本。
市场需求迁移:混动车型填补“纯电与燃油”之间的空白地带
政策与技术的双重驱动下,消费者需求正加速向混动市场迁移。2024年1-9月,中国PHEV(含REEV)销量达280万辆,同比增长85%,占新能源乘用车总销量的42%,较2023年提升12个百分点。这一趋势背后是三大核心需求场景的爆发:
家庭首购车的“全能需求”
对于首次购车的家庭用户,混动车型同时满足“日常通勤低成本”与“长途出行无焦虑”的双重需求。以理想L6为例,其CLTC纯电续航212km(WLTC 182km),可覆盖90%的日常用车场景(中国城市居民日均通勤距离约38公里);而满油满电综合续航超1300km,则消除了节假日长途出行的里程焦虑。这种“油电自由切换”的特性,使其在15-25万元价格带(家庭首购车主流区间)的市占率从2023年的18%跃升至2024年的32%。
限牌城市的“过渡性选择”
在一线城市限牌政策下,混动车型(尤其是PHEV)凭借“可油可电”的特性,成为纯电车型的替代方案。以上海为例,2024年PHEV上牌量同比增长120%,占新能源车上牌总量的55%,远超纯电车型的35%。消费者心理调研显示,62%的上海PHEV车主表示“选择混动是因充电不便,但希望保留绿牌资格”,这一群体占比在杭州、广州等限牌城市均超50%。
高端市场的“性能与环保平衡”
在30万元以上高端市场,混动车型通过“高性能+低能耗”的组合,吸引了传统燃油豪车用户。例如,问界M9增程版零百加速4.9秒,亏电油耗6.9L/100km,较同级别宝马X5(3.0T版本油耗10.8L/100km)降低36%;而腾势D9 DM-i则以“7座大空间+5.9L/100km亏电油耗”的组合,在MPV市场市占率突破25%,直接冲击别克GL8、丰田赛那等燃油车型。
车企战略转向:混动成为“销量与积分”的双重抓手
面对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变化,车企迅速调整战略,将混动技术从“过渡方案”升级为“核心路线”。
自主品牌的“混动全覆盖”
比亚迪、吉利、长城等头部自主品牌已实现混动技术对全价位段的覆盖:
比亚迪:海洋网(驱逐舰05、海豹DM-i)覆盖10-20万元市场,王朝网(汉DM-i、唐DM-p)覆盖20-35万元市场;
吉利:银河L7(13-18万元)、领克08 EM-P(20-28万元)形成差异化布局;
长城:哈弗枭龙MAX(15-18万元)、坦克400 Hi4-T(30万元级)聚焦SUV细分市场。
2024年,自主品牌混动车型销量占比已超60%,较2023年提升20个百分点。
合资品牌的“混动反击战”
面对自主品牌的冲击,丰田、本田、大众等合资品牌加速混动技术本土化。例如:
丰田推出第五代THS混动系统,将凯美瑞双擎油耗降至4.1L/100km(较第四代降低12%);
本田i-MMD系统通过“大电机+小发动机”设计,使雅阁e:PHEV纯电续航达106km(WLTC标准),进入免购置税目录;
大众引入1.5T EA211 EVO混动专用发动机,配合DQ400e混动变速箱,使途观L PHEV亏电油耗降至5.5L/100km。
尽管合资品牌混动车型市占率仍不足15%,但其技术迭代速度已显著加快。
新势力的“增程式突围”
理想、问界等新势力品牌则通过“增程式电动”这一混动变种,在高端市场开辟新赛道。2024年,理想L系列(L7/L8/L9)累计销量超45万辆,问界M7/M9销量突破30万辆,两者合计占据30万元以上新能源SUV市场65%的份额。其成功关键在于:
精准定位“家庭用户”,通过“大六座+冰箱彩电”配置满足场景化需求;
强化“增程器”技术标签(如理想自研1.5T四缸增程器,噪音降低30%);
构建超充网络(理想计划2025年建成3000座超充站),缓解用户对“增程式落后”的质疑。
未来挑战:混动的“黄金期”能持续多久?
尽管混动车型在2025年政策调整中成为最大赢家,但其长期发展仍面临三大不确定性:
政策边界:2030年后混动车型是否纳入油耗考核?若纯电车型成本降至与燃油车持平,政策是否会进一步收紧?
技术迭代:固态电池若在2030年前实现量产(能量密度超500Wh/kg),纯电车型续航突破1000km,混动的“续航优势”将被削弱;
基础设施:若2030年中国充电桩保有量突破1000万根(2024年为800万根),纯电车型使用便利性显著提升,混动的“过渡性”属性可能被强化。
但至少在2025-2030年这一窗口期,混动车型将凭借“技术成熟度、成本可控性、市场适应性”的三重优势,继续主导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转型节奏。正如某车企高管所言:“混动不是终点,但它是通向终点的最短路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