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日系车一哥”,如今却败走中国,它是怎么被逼入绝境的?

从"加价神车"到"降价没人要",日产怎么不行了?

曾经在国内卖得比谁都火的日系"一哥"日产,现在连4S店都快撑不住了!你随便翻翻社交平台,到处都是"日产清仓大甩卖""天籁12万开走""奇骏降5万没人买"的帖子。

要知道,十年前日产可是"神车制造机",轩逸常年霸榜销冠,天籁加价提车还要排队,连逍客紧凑SUV都能月销两三万。可这才几年光景,日产不仅销量断崖式下跌,连品牌口碑都快被"油老虎""配置抠门"标签淹没了。

曾经的“日系车一哥”,如今却败走中国,它是怎么被逼入绝境的?-有驾

2018年放弃电动车赛道,是日产犯的第一个致命错误?

2018年,当特斯拉Model 3开始在全球交付,比亚迪悄悄布局刀片电池,国内"蔚小理"扎堆成立的时候,日产干了啥?它一边嘴上喊着"电动化是未来",一边把宝全押在了自家那款"油改电"的e-POWER混动技术上。当时日产的高层还自信满满:"中国人就爱省油,我们的混动比插混方便,比纯电续航长,肯定能火!"

结果呢?

市场打了脸。你看看人家比亚迪,2024年交付381.7万辆汽车,市场份额达到,超过日系三强在华销量的总和;再看看日产的e-POWER,宣传时吹得天花乱坠"不用充电、一箱油跑1000公里",可消费者一研究参数就发现:这不就是"升级版油混"吗?

既没有纯电车的绿牌福利(免购置税、不限行),也没有插混车的低油耗(亏电状态下和普通燃油车差不多)。要命的是,当国内新势力都在卷8155芯片、激光雷达、智能座舱的时候,日产的车机系统还停留在"卡成PPT"的阶段,连个CarPlay都要加钱选装。

曾经的“日系车一哥”,如今却败走中国,它是怎么被逼入绝境的?-有驾

2018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200万辆,中国市场渗透率超过,而日产却选择在个关键节点"开倒车"。当时的日产管理层似乎还沉浸在"聆风"全球款量产电动车的光环里,觉得自己在电动车技术上有绝对优势,完全没想到中国品牌能在短短几年内实现技术超越。

离谱的是,日产竟然把已经相对成熟的聆风技术雪藏,反而推出了一个不伦不类的e-POWER系统,这不是自废武功是什么?

从市场反应看,消费者的选择很明确。

2018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24.78万辆,同比增长;而日产全球电动车销量包括聆风在内也就14万辆左右,在中国市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就像别人都在学游泳冲浪,日产非抱着救生圈说"我会狗刨就行"——技术路线选错了,再努力也是白搭!当新能源补贴越来越明确,充电基础设施快速完善的时候,日产还在那里死磕燃油混动,能不被市场抛弃吗?

"三缸机"和"减配王",是怎么把口碑败光的?

如果说电动化战略慢半拍是"战略失误",那日产在产品力上的"骚操作"就是实打实的"自毁长城"。最典型的就是2021年推出的1.5T三缸奇骏——要知道,国内消费者对三缸机的抵触几乎是刻在骨子里的(当年别克英朗因为换三缸,销量腰斩)。可日产偏不信邪,不仅强行给奇骏装上三缸机,还砍掉了四驱版本,定价却比老款四缸车型还贵!

曾经的“日系车一哥”,如今却败走中国,它是怎么被逼入绝境的?-有驾

让车主寒心的是"减配套路"。

老款轩逸经典款明明用的是铁轮毂+织布座椅,宣传时却非要说是"国民家轿性价比之王";天籁号称"移动大沙发",结果新款把座椅填充物削薄了2cm,后排中间凸起比老款还高;最离谱的是2023款逍客,连后雷达都从标配变成选配,车主吐槽:"花15万买的车,倒车还要靠猜?"

操作把日产的口碑拖到了谷底。

对比一下同期的国产车表现,差距立马显现。比亚迪秦PLUS DM-i用"油电同价"策略干翻合资燃油车,12.88万的起售价能做到百公里3.8L的油耗,还有15.6英寸中控屏和L2级辅助驾驶;吉利星越L给1.5T标配L2级辅助驾驶,19.77万的价格能买到2.0T+爱信8AT的动力组合;长城坦克300是靠"硬派越野+智能配置"圈了一波粉,17.58万起步就有三把锁和蠕行模式。

日产呢?

一边喊着"要重视中国消费者",一边却把过时的技术、缩水的配置往中国市场塞,这不是明摆着糊弄人吗?

要命的是,日产减配还不是为了降价让利,而是为了维持利润率。当时的日产高层可能还在想:"反正中国消费者认我们的品牌,配置差点也会买账。"结果现实给了他们一记响亮耳光——2021年日产中国销量138.1万辆,到2024年跌至69.6万辆,三年时间腰斩!断崖式下滑,背后反映的是消费者对品牌信任度的彻底崩塌。当你把用户当"韭菜"割的时候,用户也会用脚投票离开。

除了产品不行,日产到底输在哪?

表面看是产品问题,深层里其实是"心态问题"。

曾经的“日系车一哥”,如今却败走中国,它是怎么被逼入绝境的?-有驾

过去日产品牌在中国有多嚣张?

2010年前后,4S店销售敢对顾客说:"我们车不讲价,爱买不买!"维修保养时工时费比德系还贵,配件等半个月是常态。可这几年呢?国产车越做越好,新能源技术全球领先,消费者早就不是"非日系不买"的小白了。

日产对中国市场的反应速度慢得像蜗牛。当国内车企都在搞"用户共创"(比如让用户参与设计内饰、投票选配置),日产还在搞"总部说了算";当新势力用OTA(远程升级)让车越开越智能,日产的车机系统更新一次比登天还难;甚至当比亚迪都开始自研芯片、搞垂直供应链时,日产还在依赖全球统一的零部件采购体系,成本下不来,创新跟不上。反应迟钝体现在产品迭代上——艾睿雅从概念车发布到正式上市,足足用了3年时间,而3年里中国电动车市场已经天翻地覆。

数据能说明问题。

2024年日产在华销量69.6万辆,同比下滑,已经是连续第5年下滑,市场份额从巅峰时的跌到现在的都不到;而同期比亚迪销量381.7万辆,吉利、长安也都突破了150万辆。差距,可不是一句"大环境不好"能解释的。严峻的是,日产在全球范围内都陷入困境——2024财年净亏损355亿元人民币,不得不关闭常州工厂,裁员9000人。

致命的是企业文化的固化。

日产骨子里还是那套"工匠精神",追求完美、讲究品质,本来是好事。可问题是,中国市场变化太快,你花三年时间"精雕细琢"出一款车,人家已经迭代了五六代产品。蔚来从ES8到ET7,两年时间就完成了从SUV到轿车、从40万到45万价位的全覆盖;小鹏从G3到P7再到G9,每代产品都有显著的技术突破。

曾经的“日系车一哥”,如今却败走中国,它是怎么被逼入绝境的?-有驾

艾睿雅上市两年了,软件版本更新屈指可数,用户体验还是发布时的水平。"一成不变"的心态,在快速迭代的新能源时代就是慢性自杀。

2020年买的奇骏四缸版,现在贬值一半,算不算被坑了?"

客观来说,早期日产的燃油车确实皮实耐用(比如老款轩逸、天籁),但现在的市场环境下,继续持币观望国产品牌可能划算。2020年的四缸奇骏质量还是可以的,但保值率确实不如预期,主要是整个燃油车市场都在被新能源车冲击。如果不着急换车,继续开到报废也是个选择;但要是想置换,建议早点出手,因为燃油车的二手车价格还会继续下探。

日产现在降价这么狠,天籁12万值不值得买?

如果只看价格和空间,日产中型车确实还有性价比。天籁12万多的价格,在同级别合资车里算是白菜价了,空间表现也不错。但建议重点考虑后期保值率(普遍低于国产车)、车机体验(大概率用几年就卡顿),以及新能源替代方案(比如同价位的比亚迪汉DM-i,百公里油耗4L左右,动力还比天籁强)。如果你就想要个便宜的合资大车,天籁确实可以考虑;但要是看重科技配置和后期保值,还是建议看看国产新能源。

曾经的“日系车一哥”,如今却败走中国,它是怎么被逼入绝境的?-有驾

日产会不会像铃木一样退出中国市场?

短期不会,毕竟东风日产还有工厂和供应链布局,而且轩逸"现金奶牛"还在为集团贡献利润。

但如果不彻底改革(比如加快电动化转型、提升产品配置),市场份额可能会进一步萎缩,最终沦为"小众品牌"。铃木当年也是样,一开始还能靠奥拓、雨燕维持,最后实在撑不下去了才黯然离场。现在的日产处境比当年的铃木还要严峻,因为整个市场环境变了——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超过,而日产在个赛道上几乎没有存在感。

从消费者反馈看,日产现在面临的是信任危机。

很多老车主表示"下一台不会再买日产了",原因集中在几个方面:产品力跟不上、配置缩水严重、售后服务态度变差、保值率持续下跌。关键的是,年轻消费者对日产品牌的认知度明显下降,他们愿意选择蔚小理、比亚迪"科技感"强的品牌。代际更替对日产来说是致命的,因为一旦失去年轻用户群体,品牌的未来基本就没了。

曾经的“日系车一哥”,如今却败走中国,它是怎么被逼入绝境的?-有驾

日产除了关厂裁员,似乎还没找到自救的路子。

市场不会因为你曾经的辉煌而给你任何优待,消费者也不会为了情怀而买单。

在个快速迭代的时代,要么改变,要么出局,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