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以个人名义入股银隆新能源,拉开了格力跨界造车的序幕。2021年,格力电器正式控股银隆并更名为格力钛新能源,专注商用车领域。
然而,其首款纯电物流车的市场表现却堪称“跌宕起伏”——上市时定价15.8万元,如今二手市场仅需5万元出头,价格“腰斩”不止。这台车究竟是“工业废铁”还是“性价比之王”?
格力钛纯电面包车的外观设计中规中矩,封闭式前脸虽彰显新能源身份,但线条保守,缺乏品牌辨识度。
车漆质感略显粗糙,车灯造型简单,整体风格偏向实用工具车定位。不过,较高的车顶设计为内部装载留足了空间,侧滑门开口宽大,便于叉车装卸货物,实用性可圈可点。
内饰方面,全车硬塑料材质触感冰冷,仪表台设计简陋,中控屏幕尺寸小且分辨率低。座椅支撑性不足,长时间驾驶易疲劳,舒适性配置几乎为零。但作为物流车,耐脏耐磨的特性反而成为加分项,毕竟“工具车不需要花哨”。
续航方面,其搭载的钛酸锂电池以快充和长寿命见长,30分钟可充至80%电量,低温环境下性能稳定。但短板同样明显——官方标称续航230公里,实测仅180公里左右。
装载空间,实测后备厢容积约2.7立方米,载重可达700-800公斤,底盘结构扎实,承重表现优于同价位竞品。配合侧滑门设计,装卸效率显著提升,堪称“能装界的实力派”。
价格跳水背后,是市场定位的偏差与品牌力的不足。
上市初期15.8万元的定价远超五菱荣光EV、长安星卡EV等竞品,导致销量遇冷。为清库存,价格一度跌至5万元区间,反而在特定场景中找到生机——工厂内部接驳、园区短途运输等封闭场景成为其主要战场。
对比竞品,五菱荣光EV续航更长、品牌认可度高;长安星卡EV内饰更精细、售后网络完善。格力钛面包车虽在价格和装载能力上占优,但品牌认知度低、续航短板明显,注定其只能在小众市场分一杯羹。
从跨界造车的角度看,缺乏整车研发经验、销售渠道薄弱、产品定位模糊等问题,让这场“造车梦”举步维艰。但价格触底后,却在工业物流领域意外开辟新路。
或许认清自身局限,专注细分市场,才是跨界者更务实的生存之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