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车才几百公里,打八折卖?买了不亏!”二手车平台上那些看似超值的准新新能源车,真有那么香吗?两个月前,一位知名汽车企业负责人就曾警示,这场由厂家和经销商合演的销量戏码正一步步变成现实。如今,不少消费者却发现,自己买到的“准新”电动车背后暗藏诸多隐患:展厅车辆电池衰减、虚假过户记录层出不穷。这场看似繁荣的市场泡沫,到底是怎么吹起来,又将吹向何方?
新能源汽车销量数据水分惊人
走进某地二手新能源车市场,你会发现大量零公里、刚过牌的新车型像库存积压一样堆满仓库。经销商们左手完成销售指标,右手通过返利和银行贴息赚得盆满钵满。一位新势力品牌区域经理无奈透露:“每个月必须保底卖60台,不够就只能自己人先上牌,再当二手卖出去。”这操作简直就是自家员工互相转让车辆,好处拿足还不影响表面业绩。
更夸张的是出口套利套路。据权威媒体报道,有企业在天津港将国内注册的新车以二手身份出口到中亚国家,每辆能多赚13%的退税和25%的关税差价,比正规出口利润高出三倍。这直接导致哈萨克斯坦等地出现大量中国零公里准新新能源二手车,当地经销商甚至开始联合抵制这种模式。
考核机制扭曲助长虚假交易
为何会出现如此规模的造假现象?根源在于片面追求销量数字。一些品牌给区域经理设定月度KPI时,将销量占比权重定得超过70%,而渠道健康度、用户满意度加起来却不到20%。这样的考核体系无疑鼓励了刷单行为——去年某知名品牌华东大区被审计查出虚报2000台销售额,大区管理团队集体辞职便是明证。
金融机构也难辞其咎。有地方银行允许经销商用已登记但未出售车辆作为抵押品反复贷款,这种放贷方式为虚假的库存提供了资金支持,无形中推波助澜。说白了,就是一边做着数字游戏,一边用资金撑起这个看似光鲜亮丽的产业链条。
历史教训值得深思
类似的问题并非首次发生。在2018年杭州房地产领域,就爆发过开发商自购房源套取按揭贷款引发资金链断裂事件。汽车行业这次玩的把戏更隐蔽——车辆虽然完成上牌手续,但实际流通情况远未达到官方宣传的数据标准。不少投资机构开始借助第三方充电桩数据来验证真实使用率,却发现部分品牌所谓月销万辆中,有30%以上车辆根本没有任何充电记录,这说明这些“售出”的新能源汽车很可能只是挂靠在系统里的“僵尸”。
解决之道需从制度入手
要戳破这个泡沫,只靠喊口号没用。首先,应强制所有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接入国家监管平台,实现实时上传激活数据,从技术层面堵住僵尸车辆漏洞;其次,把补贴发放时间点从生产环节改为用户实际使用三个月后,以确保补贴精准落地;最关键的是完善二手车溯源体系,对外公开前三次过户信息及每次检测时电池健康状况,让那些自买自卖刷单行为无所遁形。
普通消费者如何避免踩雷?
打开各大二手交易平台,那些标榜低价且里程数极低的新能汽车常常吸引眼球。但不少网友评论区都在问:“这辆到底转了几道手续?”说白了,现在买新能源不仅要防止烂尾楼,更得小心被套路成刷单靶子。今年初横店一位群演张先生吐槽,他朋友去年购买的一款热门车型,如今连售后服务点都难找,结果残值缩水一半以上。这种局面如果持续下去,会不会像当年山寨手机泛滥那样,把整个市场信用毁掉呢?
换句话说,如果诚信缺失成为普遍现象,即使是正规厂家的产品,也难逃被消费者冷落的命运。当信任崩塌,那才是真正的大麻烦来了。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面对层出不穷的数据作假和利益驱动下的不良操作,我们还能相信那些闪亮登场的新能车型吗?对此你怎么看?
本文根据公开资料整理,不代表当事人及平台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