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号,小米公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财务报告,当季的营业额达到了116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0.5%,还创下了历史新高。净利润方面,归属于母公司的净赚119亿元,涨了133%,这个成绩远超市场预期。这样的财报,挺可能会带动小米股价继续上涨一波。
自从小米交付了第一辆汽车以后,大家对它的关注点基本都超出了手机领域。尤其是在SU7和YU7火爆之后,这个热度更是达到了巅峰。可以说,小米的市值和股价未来能涨到什么程度,主要还是看小米汽车卖得怎么样。
对那些看好小米汽车业务的人来说,二季度的财报验证了他们的看法,小米很可能成为盈利速度最快的造车新势力。在2025年4到6月期间,小米的智能电动汽车以及AI等创新部门亏损了3亿元。
别觉得亏损3亿元这数字很吓人,小米的第一辆车是在去年四月刚交付时,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季度亏损只到这个数,实际上已经挺厉害了。比起其他几家新势力,比如蔚来和小鹏,他们成立时间都比小米久,至今还在亏钱,尤其是蔚来,早在2014年就成立了,今年第一季度亏损还扩大到69亿元。
没比起来,哪知道差距有多大,是吧?
刚搞汽车,肯定得亏一阵子,别的不用说,起步的钱真挺多的。拿小米来举例,前期在造车这块一共掏了300亿块钱,涵盖了土地、工厂、机器设备、研发费用啥的,主要都反映在前几年的财务报表里。
所以我才说,小米汽车今年第二季度亏了3亿元,这真是相当厉害了。随着时间的推进,小米很可能在下半年实现月度盈利,甚至在今年第四季度达成季度盈利的目标。要真能做到的话,小米将创下新势力中最快实现季度盈利的纪录,比国内外的竞争对手提前了好几年呢。
小米汽车的毛利率可是保证它少亏钱的重要护身符呀。
二季度,电动汽车和AI等新兴业务的毛利率达到了26.4%,比一季度提高了3.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出了11个百分点。拿比亚迪来说,它是全球销量最大的新能源车品牌,2024年的毛利率是19.4%;而利润最丰厚的特斯拉,毛利率也就18.4%。
也就是说,小米汽车的毛利率跑赢了比亚迪和特斯拉了。
高毛利率主要靠两个因素。一是小米走的是高端路线,第一款量产的SU7售价在20万以上,今年第二季度开始交付的SU7 Ultra更是瞄准高端电动智能汽车,价格差不多53万元,把小米汽车的平均单车售价推到了25.4万元,比去年同期的22.9万元还高。
比亚迪主要扎根中低端市场,能够达到大约20%的毛利水平,主要是靠销量的大幅增长来分摊那些固定成本。而小米汽车定位在中高端,这本身就有助于提升毛利率。
第二个方面就是销量的增长。汽车行业属于典型的资本密集行业,规模经济作用非常明显,要实现这种规模效应,销量得达到一定的水平。
今年二季度,小米汽车交付了8.13万辆,创下了新的纪录。今年的销量目标定在35万辆,在新势力品牌中,只有理想汽车的年度销售量超过了30万辆。规模的扩大带来了核心零部件成本的下降,单个产品的制造成本也因此降低,这让小米汽车的毛利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当然,小米汽车也不是没有瑕疵的,我觉得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得赶紧弄明白。
第一个问题是,虽然有自动驾驶功能,但还达不到顶尖水平。
关于电动汽车的发展,大家都认为上半场聚焦在电池技术,而接下来,智驾技术将成为关键。这一看法,基本上被多数车企认可。说到小米的自动驾驶水平,没有必要说它完全不行,但起码与特斯拉、华为、小鹏等一线智驾企业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如果小米想要缩小差距,得赶紧出手,要么加大自主研发的力度,要么直接采购成熟的第三方自动驾驶方案明显更快一些。
好消息是,目前在国内还没有哪个车企的智能驾驶达到L3级别,最多也就是L2,这就给了小米一个追赶的机会。在L3级智能驾驶广泛普及之前,赶快弥补那些不足之处才是关键。
再者,生产能力跟不上市场的销售需求。
就像当初造手机那会儿一样,小米汽车的产能也跟不上市场的需求。刚上市不久的YU7,现在交付能力明显有点吃紧,排期早就排到30周以后。有订车的朋友还说,APP上居然显示要等40多周才能提车,真是挺折腾的。
消费者对小米汽车的喜爱毋庸置疑,不过,除了那些超级粉丝,很难有人愿意长时间再等下去。特别是眼下,一大波YU7的竞争型号快要上市,难免会有一些等不及的买家选择放弃YU7,转而购买其它品牌的电动SUV。
小米二期工厂快要正式投产了,这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产能紧张的问题。不过,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难题,恐怕还得另找出路。
总的看,小米汽车凭借超出预期的盈利速度和高毛利水平,在新能源领域展现出独特的竞争实力。虽然在自动驾驶技术和产能方面还面临瓶颈,但凭借精准的高端市场定位和规模优势,已经具备改变行业格局的潜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