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的战略回摆 内燃机与电动化的艰难平衡
2025年9月22日。保时捷宣布重大战略调整。这家以911闻名于世的跑车制造商。正式放慢电动化步伐。重新拥抱内燃机。
技术理想主义撞上了商业现实的冰山。奥博穆。这位同时执掌保时捷和大众集团的双料CEO。如此总结。
战略转向:从激进电动到三线并行
保时捷的产品战略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原定2030年推出的电动平台被推迟。定位高于卡宴的全新SUV系列。代号K1。最初规划为纯电动。现在将率先推出燃油和插混版本。
变化不止于此。Panamera、卡宴等现有车型的内燃机及插混版本生命周期将延长。持续供应至2030年代中后期。换代车型也已纳入规划。保时捷明确表示将新增品牌标志性的燃油车型。
但保时捷并非完全放弃电动化。现有的纯电阵容。Taycan、Macan、卡宴的纯电版本。以及未来将推出的718纯电版。都将持续更新。战略从“纯电先行”回摆至“内燃机、插混与纯电三管齐下”。
财务压力:利润暴跌的残酷现实
战略调整的背后是严峻的财务数据。2025年上半年。保时捷净利润7.18亿欧元。同比暴跌66.6%。销售回报率从去年同期的15.7%骤降至5.5%。几乎回到十年前水平。
中国市场成为重灾区。2025年上半年销量同比下降28%。北美地区取代中国成为保时捷最大单一市场。电动汽车成本高、毛利率远低于燃油车。加上美国加征关税侵蚀利润。保时捷多次下调财务预期。
此次战略调整代价高昂。预计给保时捷2025年营业利润带来18亿欧元的损失。母公司大众集团更预计遭受约51亿欧元的损失。保时捷股票已被移出德国股市基准DAX指数。“降级”至中盘股指数MDAX。
行业现象:豪华品牌的集体回调
保时捷并非个例。奥迪已正式撤回“2033年停止研发和销售内燃机汽车”的计划。梅赛德斯-奔驰推迟2025年电动汽车销量占比50%的目标。沃尔沃放弃到2030年仅销售纯电动汽车的目标。
“内燃机是我们的根基。”宝马集团发动机生产高级副总裁克劳斯·冯·毛奇直言。在这个过渡时代中。内燃机技术是稳定现金流与资金支持的重要来源。
豪华电动车市场需求增速显著放缓。数据显示。在中国40万元以上的汽车市场。新能源渗透率仅为1.3%。远低于10万-20万元价格区间19.5%的渗透率。
中国市场:结构性挑战与本土化应对
中国市场的结构性变化。是保时捷面临的核心挑战之一。国产电动汽车的迅速崛起。提供了更具性价比的选择。小米SU7在动力和制动方面可与Taycan媲美。但售价仅约一半。
德国汽车制造商一直依赖中国市场来弥补其他地区需求疲软。导致它们忽视了在中国市场面临的是更深层的结构性问题。中国消费者对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功能的需求尤为突出。
保时捷的应对策略是“质大于量”。优化经销商网络。计划到2026年底将在华门店从约150家缩减到100家。同时加速本土化研发。今年正式成立中国研发中心。
未来之路:平衡与灵活
保时捷的决策反映了豪华汽车行业在技术路线、市场需求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复杂博弈。奥博穆表示:“这些决策延续既定的战略举措。有助于我们打造更均衡的产品组合”。
直至21世纪30年代中后期。保时捷旗下所有细分市场。包括双门跑车、运动轿车及运动型SUV。都将同时提供三种驱动形式的车型。这种多元化组合。旨在提升在动荡市场环境下的灵活性与市场地位。
超过三分之二的保时捷仍然在路上行驶。这不仅源于制造品质。更得益于专业的售后服务和原装配件。让车辆在整个生命周期保持高性能状态。如今。保时捷自身也在寻求一种更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
保时捷的转向。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当激进遇到现实。回归理性成为必然。这不是放弃未来。而是选择一条更稳妥的道路抵达未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