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造车遇阻,11万辆车召回!快节奏创新撞上安全铁壁
速度与安全。永恒博弈。当互联网思维的“快”遇上汽车制造的“慢”,一场不可避免的碰撞发生了。2025年9月19日,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涉及车辆高达116,887辆。生产日期从2024年2月6日横跨至2025年8月30日。全部是SU7标准版电动汽车。
召回原因直指智能驾驶的核心痛点。公告显示,部分车辆在开启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时,对极端特殊场景的识别、预警或处置可能不足。若驾驶员未能及时干预,碰撞风险悄然增加。这并非琐碎小事。济南车主曾亲历高速惊魂。辅助驾驶系统面对突然变道的货车竟毫无反应,继续加速前冲。最后一秒,人为干预避免了悲剧。
小米的解决方案是OTA远程升级。车主只需将车机版本升级至Xiaomi HyperOS 1.10.0。无需前往服务中心。无需更换任何物理零件。但这恰恰凸显了问题的本质:为何一次软件更新,需要动用正式的“召回”流程?
答案藏在汽车产业的百年基因里。这里,安全是绝对红线。互联网产品可以容忍bug,可以快速迭代。版本更新甚至一天数次。但汽车不行。一次失误,代价可能是生命。高田气囊的悲剧犹在眼前。一个零件的缺陷,导致全球超过1亿辆汽车召回。一家百年老店就此破产。这就是汽车制造业的“慢”法则。它由鲜血写就。
传统车企开发一款新车,周期通常四到五年。这期间,要进行极其严苛的“三高测试”。夏季的吐鲁番,地表温度超过70℃。测试电池与座舱的耐热极限。冬季的黑河,零下30℃的严寒。检验车辆启动、材料性能。还有青藏高原,4000多米海拔。测试动力系统在缺氧环境下的稳定性。工程师们驾驶上百台伪装车,累计里程数百万公里。只为捕捉每一个极端场景。
小米的速度令人眩目。从2021年3月宣布造车,到2024年3月SU7上市,仅用三年。SU7上市24小时,订单突破8万辆。这种“闪电战”在互联网世界无往不利。但在汽车领域,它撞上了一堵无形的“铁墙”。这堵墙由安全标准、测试流程和供应链管理共同铸成。
供应链的复杂性超乎想象。汽车由上万个精密零件组成。博世为车企提供自动驾驶激光雷达,验证周期长达三年。双方工程师每周开会对接。实验室测试。实车适配。过程急不得。手机屏幕供应商可以月内更换。汽车的关键部件?不行。
此次召回,是小米汽车的一场“成人礼”。它宣告了一个时代的转变:从追求营销爆款,到承担安全重责。小米并非孤例。蔚来曾在2019年因电池包隐患召回4800多辆ES8,付出数亿研发代价。特斯拉Model 3早期也为赶工付出品控代价,后花一年时间优化流程。
监管的缰绳正在收紧。2025年3月,工信部与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文,强化对智能网联汽车OTA升级的管理。未经备案,不得推送升级。不得将未充分测试的软件推送给用户。不得通过OTA隐瞒缺陷。同年9月,《智能网联汽车 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旨在建立统一的安全基线。
对于小米,这次召回是一次代价不低的“安全刹车”。但长远看,未必是坏事。它迫使企业重新审视核心:快能打开市场,慢才能赢得信任。未来的竞争,不再是续航与加速的军备竞赛。而是在快与慢之间,找到最稳的平衡点。
毕竟,汽车承载的不是数据,是生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