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新势力之争:小米YU7与智己LS6在初夏街巷的交锋
六月的上海,黄浦江边的风带着些许湿热,码头附近的小茶馆里,老张正端着碗龙井,看着窗外一辆银灰色的小米YU7缓缓驶过。那车顶上的激光雷达在阳光下闪了一下,让他想起了九十年代初自己第一次见到进口奔驰时的惊讶——只是如今,这种科技感已经是国产车的新常态。
小米YU7今年才上市,全系纯电,不同续航版本像菜市场里的青鱼、鲫鱼,各有价码。这次被拿来和智己LS6比的是超长续航后驱版——落地价二十六万七千八;而对手是智己LS6纯电Ultra版,稍贵一点。价格接近,也就更容易让人纠结选哪一个。老张说,“这就像当年挑缝纫机,是买飞跃还是蝴蝶,一辈子用得着。”
我第一次近距离看小米YU7是在静安的一条窄弄堂口,那天刚下过雨,路面反光映出它封闭式前脸和分体大灯的轮廓,有点像旧时邮局门口挂的大号信封图案。无边框车门、隐藏式把手,在潮湿空气里显得干净利落;尾部鸭尾收束,很精致。不远处停着一辆智己LS6,它的大灯矩阵排列,比起小米那种锐利,更柔一些,就像苏州园林里的石拱桥曲线——不急不躁,却也有力量感。
内饰部分,小米走的是环抱式座舱,大面积软材包覆,中控台前方是一整块“天际屏”,剩余续航和实时速度都能直接看到。我摸过那块16.1英寸中控屏,高通骁龙8 Gen3芯片配合自家的Hyper OS系统,切换地图时几乎没有延迟,还能下载应用、接入卫星导航。有一次试驾,我故意用方言跟它说话,它竟然识别出来,还回了句“请您安全驾驶”。后来听工程师讲,这是因为端侧大模型做了声纹适配,这事儿让我觉得挺有人情味儿。
而智己LS6里面,那块27.1英寸双连屏横贯“T”字形中控台,用的是骁龙8295芯片。他们自己的IM AIOS系统响应很快,“Hello 智己”唤醒后,可以连续接受指令。我记得有个媒体老师开玩笑,说这种语音助手就像旧上海百乐门舞厅里的领班,只要你开口,他立刻安排好下一步动作——甚至方向盘加热也算一种关照吧。
舒适性上,小米前排座椅加热、通风都有,但按摩需选装;老板键倒是标配,很方便后排调节。而智己则把按摩功能直接放进了配置单里,还给第二排加了通风和按摩,不过没法电动放倒座椅。在音乐方面,小米14扬声器已经够细腻,但坐进智己21扬声器布置好的空间,就会感觉声音从不同高度涌来,有点类似南翔老茶楼早晨多层次的人声交织——吵闹却温暖。
智能驾驶,两家都是L2级别。但硬件布局略不同:小米多了一颗激光雷达,总探测距离可达200m,用的是700TOPS算力的NVIDIA DRIVE AGX Thor芯片;透明底盘、自适应巡航这些都有。而智己虽然传感器数量更多(毫米波雷达多两颗),但算力254TOPS,用Orin X芯片。不过它额外提供循迹倒车、匝道自动驶入等功能,对经常跑郊区的人可能更实用。我在松江见过一次演示,那段乡间路弯弯绕绕,它自己找准路线慢慢退回原位,不慌不忙,就像村里老人推独轮车走田埂一样稳当。
空间方面,小米尺寸略大一些,还有141升前备厢,对爱钓鱼的人来说可以塞不少装备。而智己拓展后的行李空间稍微超过对手,不过前备厢只有105升。有个朋友开智己去崇明岛露营,把帐篷塞满后备厢,又不得不把折叠桌绑在副驾位置,看起来滑稽又自在。这类场景,其实比参数表更能说明问题——生活总会逼你创造新的使用方式嘛。
动力上差异明显:小米单电机235kW,加速零百5.88秒,更省电些;而双电机500kW的智己只需3.48秒破百,但耗电量高一点。不过我注意到,在嘉定赛车场试跑时,即便速度飙到极限,两者悬挂表现都稳,只是空气悬挂加持下的智己,在高速压低姿态那一下,让人心跳短暂停顿,好似夜晚渡船靠岸瞬间水面平静下来一般舒服。
到了傍晚,小茶馆外又驶过去一辆蓝色的小米YU7,一个孩子指着问妈妈:“这个是不是爸爸说的新车?”女人笑笑没答,只掏出手机拍了一张照片,说要发给远在苏北老家的父亲看看。他老人家喜欢琢磨机械,据说屋角还留着一本泛黄笔记,上面画满各种车型剖面图,其中夹了一页写着:“好马还需好鞍,好鞍亦须懂马。”没人知道这是抄来的还是他自己编的话,但每次翻到这里,总有人沉默半晌再合上书页……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