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销量榜单一出来,第一眼看到比亚迪44万这个数字,我都觉得有点吓人。去年这个时候,整个行业的热度还在新能源、智能化的风口上,而比亚迪呢?不光追上了,还甩开了一大截。其实也很正常:新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产能也在飞快扩大,连带着销量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说到这个去年同期比亚迪的销量大概在30多万左右,今年增长了将近10万,我估计大多是在秦、宋、唐这个阶梯上,是这些车带动了整体的增长。人家给价格定位也精准,普通家庭愿意买得起不错的EV。人家知道,消费者关注钱能省多少和能享受多少科技感。
而另一方面,新势力,比如零跑、鸿蒙智行,这些玩家虽然也很忙碌,但体量和资金从天花板上跳来,还远远不能跟传统大佬比。零跑10月超过7万辆,简单粗暴算算,平均下来一辆车差不多在10万左右(这个可能有点偏贵,也许接近13万-15万不等,毕竟它们更偏向高端市场),但整体销售体量还是比不上比亚迪的规模。
我在公司翻笔记时,突然想起一个细节,零跑那边的跑量背后其实是硬核的成本控制。他们在供应链上不断压缩采购成本,连内部开发都偏向快速迭代,比如X1和T03,都是价格偏高,但配置也还不错。和此前的预估相比,零跑的单车成本可能在不超过8万,但考虑到市场定价,毛利率压力还挺大。反正,从这点看,新势力能占多少便宜,还是看花得起多少钱,能卖得多快。
而鸿蒙智行,也跑出了6.8万辆,稍微比这个月份的另几个新势力多点,是个亮点。毕竟,鸿蒙照着华为的操作系统路线走的,市场反应还算可以。鸿蒙不是特别追求拉大差距,更像是在摇摆,想稳住,找差异化。听说,鸿蒙智行的车价比起奇瑞、吉利的纯电动车,可贵出不少,可能在15万到20万之间。它们的车就像那次我带同事试驾时他说的:感觉比别的车机更流畅,重要的是跟手机生态可以同步——这点确实不同。
但这里有个问题,大家都在追量,谁能真正靠销量赚到钱?我总觉得,别的车企,特别是传统那些,比如吉利、奇瑞,优势依然明显。你看吉利这个月保有量接近600万辆(不确定啊,这个只凭印象),普通家用车销量稳定,价格也合理。奇瑞那边,整体车型也多,铺得够广,特别是它们的衍生车型,普遍比新势力的设计更平实。
另一点,就是供应链那点事。你别以为拉链式的管理就能变得轻松。其实他们供应链博弈,像极了生活里的日常排队买便当——有时供应商和车企的关系紧张,谈判就像在狮子窝中跳舞。比如某个零件涨价10%,车企算账时就得翻个白眼,心里还在想啥时候能稳定点。双方都明白,搞定供应链,短期内是个看天吃饭的过程。而且,制造费用逼得供应商不得不把价格抬高一两个点,谁都不愿吃亏。
顺便说一句,渠道也是个细活。这个行业,渠道可不比想象中那么简单。关系这东西,老手懂得更深。某个4S店经理借我一支车的钥匙时,笑着说:你看,要卖出一辆车,光车子好,还得关系稳。明眼人都知道,这关系多半在库存管理和售后服务上。一线销售其实压力挺大的。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一次和朋友出去吃饭,聊天时他说:你觉得,车子到门店,真能百分百打动消费者?还是说,那个时刻,消费者心里早就被电了一下?我心里一阵苦笑——其实人的心理,比那些数据复杂得多。
对比一下同价位的车,比如吉利帝豪的配置,偶尔会觉得挺值,但和比亚迪的汉、唐比起来,差距还挺明显。动力、续航、智能感受?我开过几辆,比亚迪的就像是打了鸡血一样,那车推起来,不是吹,感觉好几天没有用的科技小玩意都在突突地冒出来,真心挺享受的。但这其实也要考虑新能源车的体检成本,比如百公里的用电成本,估算下来,5元左右吧(粗略算,不算偏差大)。保值率?嗯,不知道啊,毕竟还没到真正过河拆桥的时候。
说到这里,难免要质疑:这些优劣,究竟是真刀真枪的差别,还是市场气氛的烙印?还有一件事,我突然想到,消费者对车的接受度,真的这么快变得科技至上?还是其实大部分人只是在看广告、被卖点带偏?这感觉短期还能玩一玩,但想维持这个局面,得靠什么?人性吗?还是技术的快速突破?我没想太深,反正,市场就像是一场不断变换的压力测试。
可能我想说的其实也不难,最后留个问号:你觉得,未来几年,新势力和传统阵营,谁更能吃到那口粥?又或者,这场拼杀会变得更像是长跑,还是可能突然出现爆发点?其实问题,可能还比答案更重要。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