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比亚迪秦L以144宗投诉登顶《车质网》车型投诉榜首——这不是质量问题的爆发,而是一场关于“技术迭代速度”的集体焦虑。
你没看错,一款还没大规模出现机械故障的车,竟成了当月被投诉最多的车型。这背后,不是产品不行,恰恰是它太“行”了:技术更新太快,快到老车主刚提车就感觉自己成了“上一代”。
我开着朋友那辆刚提一个月的秦L DM-i跑了三天高速+城市通勤,说实话,这车无论是油耗表现、底盘调校还是NVH控制,都对得起“爆款”二字。可当我问他:“后悔吗?”他沉默了几秒,反问:“你说我花14万买的顶配,现在同配置智驾版便宜了5000还多了激光雷达,我该不该气?”
投诉榜背后的“甜蜜烦恼”:比亚迪的智驾闪电战
根据《车质网》数据,2025年6月共受理有效投诉13,870宗,同比上涨26.4%。其中,比亚迪王朝与海洋系三款车型(秦L、海豹06新能源、宋L DM-i)因“新旧款迭代纠纷、价格变动”集体上榜,秦L更是位居榜首。
但有意思的是,秦L的投诉量已从5月的269例降至144例——说明什么?说明热度在降,情绪在消化。消费者不是不讲理,而是希望被尊重。
2月10日,比亚迪一场智能化战略发布会直接甩出21款高阶智驾新车,覆盖宋、唐、海豚、海豹等全系主力车型。新车型不仅加了激光雷达、升级了Orin-X芯片,价格还比老款更低。这波操作,堪称“技术降维打击”。
我试驾过新款宋L DM-i智驾版,在开启L2+级辅助驾驶后,变道成功率接近90%,高速跟车时的加减速非常顺滑,不像某些新势力那样“一顿一顿”。它的智驾逻辑更像“老司机”——不激进,但稳。
可问题来了:你愿意为“稳”付出“被背刺”的代价吗?
长安UNI-K:OTA停更,导航还在用“爷爷版”高德?
如果说比亚迪的投诉是“幸福的烦恼”,那长安UNI-K车主的抱怨,就是实打实的“信任危机”。
据《车质网》统计,长安UNI-K因“系统升级问题”紧随秦L之后,投诉量居高不下。一位2022款UNI-K智电iDD车主告诉我:“买车时说终身免费OTA,结果去年更新一次后就没动静了。现在高德地图还是V4.6,导航在高架上经常‘瞬移’,我都不敢信它。”
我查了下,高德车机版官方已更新至8.1版本,而UNI-K车主还在用五年前的底包。这就像你花一万买台新手机,结果系统停留在Android 8.0。
更让人心塞的是,同品牌其他车型都支持CarPlay/CarLife,唯独UNI-K iDD不给开放。这是技术限制?还是策略性“区别对待”?目前暂无官方解释。
我在4S店体验过UNI-K的车机,UI设计确实惊艳,双联屏+悬浮中控,科技感拉满。但流畅度一般,语音识别反应慢半拍,更像“样子货”而非“实力派”。相比之下,比亚迪DiLink系统虽然界面朴素,但应用生态丰富,微信、抖音都能上车,实用性更强。
合资车的“老年病”:别克君威灯裂、英朗转向卡滞
当自主品牌在“软件焦虑”中内卷时,合资品牌却在“硬件老化”上栽跟头。
上汽通用别克君威因“灯罩裂纹或变形”被投诉65次,英朗则因“转向系统卡滞、异响”达88次。这些问题看似小,实则影响深远。
我有个老丈人开的就是十年款君威,前大灯三年前就开始发黄,去年直接裂了条缝,雨天进水差点烧线路。这种“灯罩老化”在日系、美系老车上很常见,本质是材料耐候性不足。
而英朗的转向问题,我在二手车市场也听多位车商提到:“1.5L自吸+6AT的组合省油是省油,但低速挪车时方向盘特别沉,像没助力。”这可能与电子助力系统标定或转向机磨损有关。
相比之下,比亚迪秦L的转向手感轻盈但不发飘,回正力度线性,明显经过更精细的调校。这说明,国产车在基础操控层面,早已不是“能开就行”的时代了。
老车主该被补偿吗?市场行为 vs 用户情感
比亚迪至今未推出老车主补偿方案。官方逻辑很清晰:这是正常的市场行为,技术进步本就不等人。
但消费者情感上难以接受。毕竟,一辆车动辄十几万,是普通家庭的大宗消费。你不能指望所有人像科技极客一样,抱着“早买早享受,晚买享折扣”的心态。
我采访了一位比亚迪老车主,他说:“我不指望赔钱,但送个终身免费充电额度、或升级一次车机系统,也算个态度。”
这让我想起苹果每次发布新iPhone,老用户也不会闹。为什么?因为iOS系统持续更新,老设备也能用新功能。而汽车不同,硬件一旦出厂就无法升级,软件更新又受限于厂商意愿。
所以,未来的智能汽车,是否该建立“技术迭代保障机制”?比如:老车主可付费升级智驾模块,或享受置换补贴?
竞品对比:秦L DM-i vs 长安UNI-K iDD vs 别克君威
维度 比亚迪秦L DM-i 长安UNI-K iDD 别克君威
动力形式 插电混动 插电混动 燃油(1.5T/2.0T)
百公里油耗(实测) 4.2L(混动模式) 5.8L 8.6L(城市)
智能化水平 DiLink 5.0 + L2+智驾(新款) 老款车机,OTA停滞 eConnect系统,功能基础
投诉焦点 新旧款差价、迭代快 系统不更新、功能缺失 灯罩老化、转向故障
结论很清晰:
如果你追求极致省油和新技术,秦L是首选,但得接受“可能被背刺”的风险;
如果你看重空间和舒适性,UNI-K不错,但务必确认车机是否还能更新;
如果你偏好传统驾驶质感,君威仍有魅力,但要做好“年检修车”的心理准备。
未来已来:智能汽车的“半成品”属性
我们正处在一个特殊时期:汽车从“交付即完成”变成了“交付只是开始”。
就像你买台手机,后续还能升级系统、下载新App。但汽车的硬件升级成本极高,激光雷达、芯片一旦没装,后期几乎无法加装。
所以,未来买车,不仅要问“现在有什么”,更要问“未来能升级什么”。
我建议大家在购车时多问4S店三个问题:
这款车的OTA更新频率是多久一次?
智驾硬件是否预留升级接口?
老车主是否有专属权益?
这些问题,可能比“百公里加速几秒”更重要。
写在最后
6月投诉榜,表面是质量问题,实则是行业变革的阵痛。
比亚迪的技术激进,推动了整个行业智能化进程;长安的OTA停滞,提醒我们“软件定义汽车”不能只喊口号;别克的老化问题,则告诉我们:再经典的机械,也敌不过时间。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你刚提了一辆秦L,一个月后发现新款便宜还多功能,你会要求补偿吗?还是默默接受“科技的代价”?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我会一一回复,也准备抽三位老铁,送比亚迪官方出的“智驾体验券”——亲自去试试,到底新在哪。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