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你个问题,你有没有注意到俄罗斯这几年越是被外界孤立,越是搞出点让人意外的动作。9月5日,俄国产的SJ-100客机完成首飞,所有零件据说都是在俄罗斯境内生产的。副总理曼图罗夫还强调,这架飞机搭载的PD-8发动机已经进入量产。这话听起来就像在告诉世界,俄罗斯要在航空制造上彻底去掉依赖。
我查了一下背景,SJ-100其实就是过去苏霍伊超级喷气机的改进版。原版很多关键部件依赖西方供应链,比如发动机用的是法国赛峰与俄罗斯合资生产的SaM146,航电系统也有波音和空客的供应商参与。制裁一来,外部零件几乎断供。俄方从2022年开始推动所谓完全国产化计划,目标就是让SJ-100成为没有外援也能造出来的民航机。
从数据上看,这并不是一句空话。根据俄罗斯工业和贸易部的披露,PD-8发动机在2023年完成适航试验,2024年正式进入批量生产(数据来源:俄罗斯工贸部官网)。发动机一直是航空制造的命门,俄罗斯能把这块拿下,确实说明在基础工业和材料科学上积累还在。普京也多次提到,俄罗斯在航空和火箭发动机领域位居全球前五(数据来源:克里姆林宫公开讲话 2023年12月)。
但问题也显而易见。SJ-100计划在2026年前交付最多100架,可民航市场不是光看能飞,还要看安全记录、经济性和售后支持。俄航企手里本来有大约150架SSJ-100,但不少因为缺零件长期停场(数据来源:俄罗斯塔斯社 2023年报道)。现在说能自给自足,能不能保证飞机持续运行是另一回事。
我注意到一个细节,俄方特别强调串行技术生产,意思是零部件不是实验室里手工凑出来,而是真正能规模化制造。这说明他们不仅要造出样机,还要把生产线跑起来。可在航空业,这个门槛极高。波音737 MAX的坠机事故还历历在目,一个设计或工艺的小瑕疵,可能导致整个机型停飞。
话说回来,俄罗斯确实有深厚的底子。冷战时期的苏联,在航空动力和空气动力学方面积累巨大。比如他们的涡喷、涡扇发动机,虽然噪音大、油耗高,但推力和耐用性不差。数学和物理这类基础学科一直是俄国的强项,这点在航天和军工上早就验证过。今天能快速完成PD-8,多少和这几十年的科研传统有关。
我在想,这种完全国产化的飞机如果能稳定量产,意味着什么。一方面,俄航企有望逐步摆脱波音和空客的垄断。另一方面,国际市场是否买账是未知数。制裁环境下,哪怕有国家愿意采购,也要冒二次制裁风险。再说维护和零配件,国际航空公司会不会愿意赌一把,这都是悬而未决的。
也许真正的逻辑不是卖出去,而是自用。俄罗斯每年民航客运量在1亿人次左右(数据来源:国际航空运输协会 2023),哪怕只满足国内航企需求,也足够撑起一条生产线。更何况俄军方和地方也会捧场。
想到这里,我反而有点好奇,假如几年后真有一批全俄制造的客机在莫斯科、圣彼得堡机场日常起降,那种画面会不会打破外界对俄航只能依赖进口的固有印象。
只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冒出来,这种在封锁中逼出来的独立制造力,会不会让俄罗斯彻底走向内循环的道路。如果是,那未来俄罗斯的技术体系会和全球逐渐脱节吗。
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