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界逆袭启示录:从"劝退"到"真香",华为智选模式为何能改写中国智能车格局?
各位车友,今天咱们聊个"跌冒烟"的行业大戏——四家车企联手华为,三家黯然退场,唯独赛力斯带着问界杀出重围,甚至把BBA的50万级市场"扒下一层皮"。
这个车,有点意思!
---
一、开局:一场被群嘲的"自杀式合作"
2021年,赛力斯年销仅2万辆,账面冷清到"天塌了"。
余承东带着华为车BU进场,第一招就把SF5塞进华为门店,换上鸿蒙座舱。
当时业内笑疯了:"做手机的来造车?连发动机都不会!"更扎心的是,广汽埃安年销27万辆却踢开华为,北汽极狐HI版销量不足8000台直接停产,阿维塔年销2.7万还不如五菱宏光MINI单月成绩。
学姐说车:合作车企的失败,本质是"既要华为技术,又怕失去灵魂"。
极狐纠结LOGO归属,阿维塔舍不得研发投入,广汽死守"自主权",结果全成了"气的蹦起来"的反面教材。
---
二、逆袭:六张底牌打穿生死局
2023年问界M7/M9上市,48小时订单破5万,顶配60万仍排队,每分钟进账350万!这波"真香"操作背后有六张王牌:
1. 赛力斯光脚不怕穿鞋:销售渠道全交华为,千名工程师驻厂,连空调旋钮阻尼都要对标保时捷;
2. 余承东的"欧洲战场经验":把通信行业的死磕精神复刻到智驾研发,ADS 2.0系统实测接管率仅0.3次;
3. 重庆政府80亿建厂:全球顶尖工厂让产能不再卡脖子;
4. 华为渠道降维打击:5000家体验店秒变展台,手机销售员转型汽车讲解员;
5. 芯片突围:7纳米处理器突破制裁,全栈自研三电技术;
6. 用户口碑裂变:80万车主用钱包投票,直接把品牌抬到BBA隔壁。
慧眼识车:问界M9的激光雷达+鸿蒙座舱,让飞凡车主试驾后当场转单——这车,有点东西!
---
三、争议:智选模式是未来还是特例?
行业曾争论"华为是否在给车企代工",现在答案清晰:合作必须"All in"。
赛力斯敢把方向盘交给华为,换来的是L3级智驾领先友商一年。
反观其他车企,端着"三十年合资心态"不肯让利,结果窗口期一过,连直播间求合作都要排队。
学姐亲测:开过问界M9城市NOA的老铁都知道,北京晚高峰基本零接管,比某些还在测试场画圆圈的品牌强太多。
---
四、启示:智能车没有退路
问界翻盘给行业三条血泪教训:
1. 技术卡脖子比发动机停产更致命:软件、芯片、用户体验才是新战场;
2. 合作必须掏心窝子:藏着掖着的结局就是看别人吃肉;
3. 用户只认产品说话:能在50万市场硬刚BBA的,才有资格当新王。
车友们,你们觉得下一个被"劝退"的会是谁?是死守燃油车遗产的合资品牌,还是放不下架子的新势力?评论区等你们高见!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P.S. 想试驾问界的老铁,记得关注"学姐说车"后续实测报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