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因为小米YU7的火爆,周边很多人问我值不值得入手,有个哥们思维清奇,问:我就不买小米YU7,其他有没有值得买的?实际上,我倒认为,买不买车,买什么车,和某一款车型没鸡毛关系,首先要问自己几个问题:1.这车买来是干嘛的?
买车这件事,对很多人来说就像谈恋爱——冲动消费容易,理性选择很难。网上铺天盖地的评测、论坛里各执一词的争论、朋友圈里晒车的“凡尔赛”,搞得人眼花缭乱。但说到底,车是给自己买的,不是给别人看的。与其跟风,不如先搞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
先问自己:这车买来干嘛的?
先问自己:这车买来是干嘛的?自己真实需求是什么?这些想不明白,不管是高性能还是低价,和你没半毛钱关系。
很多人买车的第一步就错了——不是先看预算,而是先看车型。结果就是:本来想买辆代步车,看着看着就变成了“性能控”;本来预算15万,最后贷款上了30万。所以,先别管市场上有什么车,先想清楚你的真实需求。
如果你每天通勤不超过20公里,住的地方充电方便,那电动车确实是个好选择——充电便宜、保养简单,还能“薅绿牌的羊毛”。这种需求相当普遍,在目前的车市中,“大号老头乐”、“空间小”负面比比皆是,但五菱汽车的宏光miniEV依然不断出新且称霸销量榜;
如果你经常跑长途,或者住在老小区没固定车位,那纯电可能反而添堵,混动车则成为最好选择。对于混动车型,笔者建议首先摒弃新势力品牌,原因其实简单,混动车型涉及到成熟的汽油发动机制造技术,这也是目前所有新势力车型的制造短板,也是新势力混动车型少的根本原因所在。另外,选择混动也要考虑到其技术更复杂,后期维护成本或许更高。至于油车,虽然看起来“传统”,但在充电设施不完善的地区,依然是靠谱的选择。
除了动力类型,使用场景也很关键。单身人士和家庭用户的需求完全不同——前者可能更看重驾驶乐趣,后者则更关心后排空间和舒适性。周末喜欢自驾游的,可能需要SUV良好视野和通过性;而城市通勤族,或许两厢小车更灵活。所以,别被广告里的“全能车型”忽悠,先列个需求清单,再去找匹配的车。
预算别超标,车是工具不是面子工程
年轻人买车最容易掉进的坑,就是“加一点”陷阱。10万的车嫌配置低,加5万上个中配;中配觉得不如高配划算,再加3万,冰箱彩电大沙发更多;高配一看,再加点能上豪华品牌入门款……最后发现,预算翻了一倍,但实际用车体验提升有限。
理性来看,车价最好不要超过年收入,否则养车压力会直接影响生活质量。记得笔者前文提到过,购车一定要考虑“全生命周期”成本,除了车价,在使用年限内,还要算上保险、油费/电费、保养、停车费,甚至可能出现的维修费用。如果为了买车而大幅降低生活品质,那这车买得就不值。
贷款买车更要谨慎。低首付、长周期的贷款方案看似月供轻松,但算上利息总支出可能比全款多出好几万。除非你的投资收益能cover掉贷款成本,否则没必要为了“早享受”而多花钱。
试驾比参数更重要,别被营销话术带偏
现在的车企宣传一个比一个夸张——“零百加速3秒”“续航1000公里”“激光雷达+城市自动驾驶……”参数看起来很唬人,但实际用车时,你可能根本用不上这些功能。与其纠结纸面数据,不如去试驾。动力是否够用、底盘是否舒适、转向是否顺手、隔音效果如何,这些都得亲自体验。有些车参数漂亮,但开起来悬挂硬得像板车;有些车号称智能座舱,结果车机卡成PPT。试驾时最好模拟日常使用场景——比如早晚高峰跟车、狭窄路段掉头、高速巡航,这样才能发现潜在问题。
配置选择也要理性。真皮座椅、全景天窗、氛围灯这些“面子配置”未必实用,而像倒车影像、自适应巡航、座椅通风这些功能反而能大幅提升体验。别为用不上的功能多花钱,也别为了省钱而忽略真正重要的配置。
买车别冲动,适合自己才最香
年轻人买车,最忌讳的就是“别人说好就买”。车是长期使用的工具,不是一时冲动的消费品。先明确需求,再控制预算,最后亲自试驾验证。如果实在纠结,不妨等一等,目前的汽车产业中,因为新能源(主要是纯电)和智能驾驶的加持,汽车产品越来越呈现出数码快消品的特征,技术迭代越来越快,明年或者几个月后就有更合适的选择。毕竟,如果不是急不可待的刚需,等等党永远不亏。
选车就像找女朋友,得从自己的真实需求出发,综合考虑预算、用途、外观、科技配置、性能操控等各个方面。不能光看外表,也不能只图便宜,只有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款。
除了小米YU7,车市上还有这么多优秀的车型等待去发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