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直指国产新能源痛点,揭示中外品牌核心差距,加速行业技术突破

最近跟朋友聊起车,有个现象挺有意思。

大家不再像以前那样,把BBA(奔驰、宝马、奥迪)的徽标当作某种人生进阶的勋章了。

反倒是开上新势力电车的朋友,会饶有兴致地跟你演示他的车机系统多么流畅,自动泊车多么精准,甚至那个很多人觉得鸡肋的语音助手,在他嘴里也成了个能陪聊解闷的“好兄弟”。

这事儿吧,你要是光从表面看,很容易得出个“国货崛起,洋品牌不行了”的结论。

罗永浩直指国产新能源痛点,揭示中外品牌核心差距,加速行业技术突破-有驾

这结论没错,但有点像看了个热闹,没摸到门道。

为什么那些过去降价一千块都像是在施舍的“洋破烂”,现在动辄降价几万,大家还是不买账?

核心不是国产车把“产品力”做到了实处那么简单,而是双方压根就不在同一个赛道上比赛了。

我们来捋一捋这个逻辑。这感觉,特别像2010年前后的手机市场。

那时候谁是王者?

诺基亚。

诺基亚的手机质量好不好?

太好了,能砸核桃,信号满格,待机一个礼拜。

它的“产品力”在那个时代是顶级的。

然后苹果带着iPhone来了。

iPhone刚出来的时候,毛病一堆:信号不好、电池尿崩、还不能换电池,在诺基亚的粉丝看来,这简直就是个“工业垃圾”。

但结果呢?诺基亚没了。

为什么?

因为苹果压根就没想在“打电话、发短信”这个赛道上跟诺基亚比拼。

苹果重新定义了什么是“手机”。

手机不再是一个通讯工具,而是一个“移动智能终端”。

罗永浩直指国产新能源痛点,揭示中外品牌核心差距,加速行业技术突破-有驾

评价它的标准,从“耐用、信号好”变成了“App多不多、系统流不流畅、屏幕好不好”。

诺基亚用尽全力把“功能机”做到了120分,但人家已经开始玩“智能机”的新游戏了。

现在把这个模型套在汽车上,是不是一下就清晰了?

过去一百年,我们对“好车”的定义是什么?

是BBA们定义的“机械素质”。

发动机的马力、变速箱的平顺、底盘的调教。

这是一套基于“工业革命”成果的评价体系。

德国人、日本人在这方面积累了上百年的经验,构筑了极高的技术壁垒。

他们的品牌溢价,就建立在这套“机械神话”上。

你买一辆奔驰,买的不仅仅是那个三叉星徽标,更是对其背后那套百年机械工艺的信任投票。

但新能源,尤其是中国的智能电动车,干了一件和苹果一样的事:它把评价体系给换了。

一辆新势力电车,它首先不是一辆“车”,而是一个“带轮子的移动智能空间”或者说“滚动的消费电子产品”。

它的核心价值,不再是那台轰鸣的发动机,而是那块 silenzioso 的电池、那块巨大的中控屏背后的芯片算力,以及支撑这一切的软件操作系统。

我们来算三笔账,看看一个普通消费者在面对一辆30万的传统豪车和一辆30万的国产新势力时,内心是怎么变化的。

第一笔,是【金钱账】。

这笔账最直观。

罗永浩直指国产新能源痛点,揭示中外品牌核心差距,加速行业技术突破-有驾

30万的传统燃油豪车,很可能是个入门级的“丐版”,啥配置没有,内饰还停留在上个世纪。

而30万的国产新势力,能给你的配置基本拉满:大彩电、大沙发、冰箱、激光雷达、高阶辅助驾驶……光是硬件成本,就显得“值博率”高得多。

更别提后续的使用成本,电费比油费便宜,保养也简单,这都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

第二笔,是【体验账】,或者叫【情绪账】。

过去,开一辆BBA,能给你带来很高的“情绪价值”,也就是面子。

但现在,这个情绪价值正在被稀释。

当你开着一辆内饰陈旧、车机卡顿、导航还需要手机支架的传统豪车,堵在路上看着旁边车里的人一边按摩一边看电影时,那种“旧时代贵族”的优越感,还能剩多少?

反过来,国产新势力正在创造新的情绪价值。

那种对“科技前沿”的体验感,那种通过OTA升级让车“越开越新”的成长感,那种补能体系(无论是充电还是换电)越来越完善带来的便利感,正在成为新的社交货币。

以前是聊百公里加速,现在是聊我的车又升级了什么新功能。

话语权变了。

第三笔,也是最重要的一笔,是【认知账】,或者叫【机会成本账】。

当你选择了一个东西,你也就放弃了另一个。

当你花30万买了一辆传统豪-车,你放弃的是什么?

你放弃的是一个能够不断进化、与你的数字生活无缝衔接的“伙伴”。

传统汽车是一个“成品”,从出厂那一刻起,它的价值就在不断折旧,体验也在不断落后。

罗永浩直指国产新能源痛点,揭示中外品牌核心差距,加速行业技术突破-有驾

而智能汽车是一个“半成品”,它的硬件为你预留了未来的可能性,通过软件的不断迭代,它的体验甚至可能是“负折旧”的。

这就回到了诺基亚的困境。

你买了一部诺基亚N97,无论你多爱惜,它永远就是N97。

但你买了一部iPhone 4,通过系统升级,它在某些功能上甚至能接近后来的iPhone 4S。

这种“成长性”的认知一旦建立,就会对“固化”的产品形成降维打击。

所以,你看,那些“洋破烂”的困境,不是因为它们不够好,而是因为它们“好”在了错误的地方。

它们还在拼命地向你证明它们的发动机多么安静、变速箱多么丝滑,就像诺基亚在炫耀它的手机壳有多坚固。

而消费者想听的,已经是另一个故事了。

这不是简单的弯道超车,这是换道超车。

我们没有在别人擅长的“机械游戏”里死磕,而是另开了一局“电子游戏”。

在这局新游戏里,我们过去三十年在消费电子领域积累的供应链优势、在互联网领域锤炼的软件和运营能力,以及庞大市场带来的数据优势,都成了我们的“新手大礼包”。

当然,这不代表传统车企就没机会了。

那些浓眉大眼的巨头一旦转身,实力依然恐怖。

但“转身”的代价是巨大的,意味着要革自己的命,要抛弃过去赖以成功的路径依赖和利润来源。

这很难,就像让一个用惯了九键输入法的老同志,去学全键盘打字一样,别扭,且痛苦。

所以,下次再看到类似的讨论,别光顾着热血沸腾。

这背后其实是一场冰冷的、关于产业逻辑和价值体系更迭的战争。

我们普通人能做的,就是看清这场游戏的规则变了,然后想明白,自己到底想买一个“好的交通工具”,还是一个“聪明的移动伙伴”。

想通了这点,很多选择也就不再纠结了。共勉共戒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