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现代汽车集团意气风发地宣布进军空中交通领域,成立了Supernal公司。这家初创企业不仅挖来了NASA前高管担任CEO,还宣布计划在2028年推出商业空中出租车服务。
然而短短四年间,这家“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公司经历了裁员、总部关闭、高管集体出走,最终在2025年9月宣布暂停其飞行器项目。
明星项目飞速坠落
Supernal的困境来得突然但并非毫无征兆。今年夏初,公司已经裁减了数十名员工。去年年底,Supernal突然关闭了刚设立不久的华盛顿特区总部。
上周末,公司正式宣布首席执行官Jaiwon Shin离职。随后不久,首席技术官大卫・麦克布莱德也被证实已经离任。
两位核心高管相继离去,让这个原本计划在2028年推出商业服务的项目突然陷入了停滞。
四年努力与百亿投入
现代汽车集团对Supernal的投入不可谓不大。据韩国媒体《朝鲜日报》报道,自Supernal创立以来,现代汽车已向其投入约14.5亿美元(约100亿元人民币)。
这些资金被用于招募顶级人才。公司员工多是从波音、特斯拉、NASA等高薪挖来,团队规模一度扩大到700人左右。
在技术方面,Supernal于2024年发布了第二个概念机S-A2。这款V型尾翼飞行器配备八个全倾转旋翼,采用分布式电力推进架构。
设计巡航速度为每小时200公里,飞行高度为1500英尺,设计航程为95公里。公司曾表示这款飞行器预计原型机将于年底试飞,上市后价格约为300万美元。
行业寒冬下的挣扎
Supernal的困境并非个例。整个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行业正面临严峻挑战。
德国明星eVTOL公司Lilium已经申请二次破产。这家曾被誉为“飞行界特斯拉”的企业,估值一度达到33亿美元(约230亿元人民币),最终未能逃过生存危机。
另一家德国eVTOL独角兽公司Volocopter也因融资困难选择了破产重组。巅峰时期,沃尔沃汽车、莲花汽车、英特尔和梅赛德斯-奔驰等争相向其投资。
技术瓶颈与商业困境
eVTOL行业面临着技术与商业化的双重挑战。电池技术成为最大制约因素——当前最先进的固态电池能量密度仅能达到400Wh/kg,而eVTOL商业化至少需要500Wh/kg以上的能量密度。
安全要求极为苛刻。“这不是造车,这是在天上造一个需要克服重力且不能中途停靠的精密系统,”前波音公司飞行器总工程师陈浩表示。
即使技术全部成熟,商业可行性仍然存疑。根据麦肯锡的测算,eVTOL要实现盈亏平衡,单次飞行票价需设定在300-400美元之间,每日每架飞行器需要完成15-20次起降。
现实情况是,目前试运行的航线如纽约曼哈顿至肯尼迪机场线路,单程票价高达600-800美元。目标客户群体仅限于顶级商务人士,市场容量极其有限。
中国的机遇与冷静
相比国外企业的困境,中国eVTOL企业表现出更加务实的发展策略。2023年以来,中国已有超过20个城市宣布建设“低空经济示范区”,eVTOL相关企业融资总额超过200亿元人民币。
中国企业选择不同的技术路线。亿航智能选择自动驾驶+集中调度模式,降低了飞行员培训成本;小鹏汇天坚持“汽车+飞行器”双模式设计,保留了地面行驶功能作为备份。
今年7月,中国eVTOL企业传来喜讯。上海的eVTOL主机厂商时的科技获得来自阿联酋企业Autocraft的订单350架eVTOL,订单金额10亿美元。
随后,上海沃兰特航空又与泰国方面签下500架、17.5亿美元的大额订单,刷新了时的科技刚刚创下的海外单笔纪录。
结语
放眼全球,从德国的Lilium、Volocopter到现代的Supernal,飞行汽车项目相继停摆。而中国eVTOL企业却在此刻接连收获巨额订单,时的科技和沃兰特航空分别拿下了10亿美元和17.5亿美元的海外订单。
这场关于天空的竞赛似乎正在东西方之间重新划分界限。正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逆转历史,中国力量可能再次在这场低空交通革命中扮演关键角色。
话题互动:你认为飞行汽车能否在十年内普及?
支持:技术发展速度超乎想象,就像电动车一样,一旦突破临界点就会快速普及
反对:基础设施和安全性挑战太大,十年时间远远不够解决所有问题
中间立场:可能会在特定场景(如旅游观光、医疗救援)有限应用,但难以成为主流交通方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