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未交付却被催尾款30天内付清,小米SU7 Ultra准车主称定金不退
8月21号那天,群里突然炸了锅。高先生说他接到小米的电话,说是给他个“30天暂缓期”,要在这一个月里把剩下的尾款结清,不然订单直接取消,2万块定金也别想拿回去。
高先生今年2月份订的那台SU7 Ultra,还特意选了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当时销售拍着胸脯说这是空气动力学设计,“高速稳得很”。可后来提过车的人发现,这玩意儿跟宣传的不一样,就像老李修理厂师傅说的:“这就跟你买空调送遥控器,结果遥控器是摆设一个道理。”
群里的事越传越多,有人收到通知,有人没收到。贾先生改配成YU7后倒是安生,没有提前付款这一茬。他还记得以前买油车的时候,一般都是等车到店、验完再刷尾款。有些讲究点的4S店甚至会帮忙抛光一下漆面,让你看着顺眼才签字。可小米这次反过来,还没见到影子就要钱,说是为了“交易稳定性”。
我翻了翻高先生发来的截图,小米对接人员和一位叫杨女士(化名)的沟通记录挺僵硬:多次联系无果,就按合同取消订单,定金不退。这种事放在咱老家县城二手市场上估计早吵起来了——毕竟谁会先把全款打过去,再等几个月连个交付时间都悬着?
更让这些准车主窝火的是,那所谓“挖孔版”前舱盖,被质疑虚假宣传后,他们5月份还和小米副总裁面对面聊过。当时达成口头共识:能做出真风道就做出来交付,否则给补偿。但一周变成两个月,到现在85天过去,也没人回话。这期间YU7都开发布会了,他们的问题还是卡在那里。有人干脆听律师建议,不直接表态要不要继续生产,因为一旦说要,就可能立刻被要求交尾款;说不要,又等于自己放弃定金。
有意思的是,小米去年在一次答网友问的视频里还明确提过,可以支持验完再付款。而现在客服解释提前收钱,是因为排产、备料、运输都会先产生费用,要保障公司利益。我听我们隔壁开物流公司的胖子讲,这理由也算站得住脚,但通常厂家自己垫资安排生产才算行业常规,让客户全兜风险确实少见。
律师们也插了一嘴:如果合同白纸黑字写明可以先收全额,那双方照约来。但若没有明确约定,又违背行业惯例,那消费者完全可以拒绝这种要求。不少法律人士提醒,格式条款不能单方面加重消费者责任,更不能借技术手段逼交易,否则就是霸王条款,在法庭上很可能判无效。胡钢副秘书长的话挺直白:“经营者对交付时间一点保证都不给,还限制你的权利,这是减损合法权益。”
我想起前阵子修我的旧SUV时,一个年轻技师边拧螺丝边嘀咕:“新势力卖车啊,就是快节奏+新规则,你不适应它,它就逼你适应。”他说他们朋友订的新电动车,也是提前锁单锁配置,但至少留有缓冲期,而且出了问题厂家主动延保或补贴,而不是冷处理。所以啊,高先生他们这个维权群,现在每天除了讨论诉讼进展,就是互相分享养护心得,比如电池长期停放怎么保温、防止亏电啥的——毕竟谁知道最后能不能真把那台Ultra开回家呢?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