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国际新能源汽车展月底就要开幕了。这个消息我倒是一直有在留意,毕竟2025年的行业线,已经悄悄变成智能+的战场,数据也在告诉我:今年1-7月,合肥市的新能源车销量暴涨了30%多,市场占比突破一半。这是个什么概念?就算我不是专门行业内的人,感觉也像是在告诉我:今年换车的人,愿意上新技术的,比以前多得多。
我最近陪一朋友买车,他问我,好看不?我笑了,说:别看外形,实际体验才是王道。他就叫我别装神弄鬼,买车能不撞个套路?我还是觉得,买车这事,光看配比和数据远远不够。
说到这,我刚才翻了下我那堆乱七八糟的笔记,发现一个细节:合肥的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的壁垒出现点松动,但好比拼图一样还没拼整齐。像现在新模型推出前,总会遇到零件供应反复的事,就像面包烘焙,面团发不发酵、时间长短,都会影响成品。
这个展会上,90个品牌,既有豪华,也有新锐,不光光是面子上的秀,实际工艺、供应链的稳定性才是硬核。你问我,什么是硬核?我倒觉得:能避免那种中途没料到的小问题、零件追不上的尴尬状态,就是真硬核。比如奔驰的那次感知系统调试,我感觉可能花了比预期多三倍的时间,因为芯片的来源出了点问题。这就像你打牌,偶尔出现算错牌的情况,其实也是供应链卡点的战场。
我刚才有个想法,但没细想过——是不是 Volvo 仿照苹果做汽车软件,试图用封闭生态来保证品质?这种猜测不是很靠谱,但你长远看,软件的质量比硬件可能更难拉平。你看特斯拉,硬件成熟早,但软件更新带来的稳定性,还得踩点——就像手机软件一直更新,但怎么也比不上出厂的那份稳。
讲到这,我得插一句:有时候我真觉得,买车如果仅看技术参数,有点像买手机,只听数字不看体验,真得盲选一下!比如我身边有人说,手缝车和大批量流水线出厂的车差别大不大?这个问题,挺有趣的。毕竟,手工装配的,老听说更用心,但实际里,流水线的车也未必差到哪里去。
我还记得,前年我遇到个修理工,他说:现在做工,比以前要精得多了。我一开始觉得:别再吹了,厂子为了效率,怎么可能还比得上手工?结果他悄悄说:现在的零件,很多是算法设计出来追求结构优化的,实际用起来还挺结实的。这就像你用复杂的拼装积木,拼出来不一定比手工拼善,但工具和套路都变先进了。
说到这,我又想起那个天神之眼的智能驾驶系统——比亚迪出的。你知道的,那个 gimmick 促销的天眼,其实倒提醒我:智能驾驶,像极了做饭的火候掌握,包括感应环境的反应时间。系统反应快不快?我猜:大概在200毫秒左右吧(其实这样估算不太靠谱,但大概从时间感和反应速度看,差不多了)。这是个视觉+反应同步,就像一只快跑的猫,感知到东西瞬间反应。
你问我:这么多新技术,用户会不会觉得难用?嗯,这个问题很实际。我觉得一部分的用户可能会觉得繁琐,毕竟今天的技术,门槛变高。但另一部分,科技带来的便利感,还是会让他们愿意学,就像换手机,从按键到触屏,转变其实还是自然的。
讲个奇怪的感受:我总觉得,合肥那次展,除了新技术,还在试图打造一种信任感。那些品牌,像华为路由器一样,试图用软件生态+硬件稳定的策略,让用户觉得这车比别的更靠谱。但我自己实际试车时,就会问:这份靠谱,能保证多久?技术更新不是件简单的事。
其实还真是个难题:很多概念都荒谬地简单,每次上线新系统,后台就像笼罩在一片迷雾里——到底能不能买得放心?我曾经见过次猫眼门事件,芯片供应来源出点问题——那会让我觉得,供应链的问题,比产品外表还要重要。
我心里还偷偷打个赌:会不会,未来人们买车的核心,不再是外观或性能,反倒变成用得顺心修得轻松——这是不是还要看那一线的修理工、维修站的服务水平?我身边的修理工有时候笑说:你看车的配置,我就只关注零件的易得程度。你不觉得奇怪么?车如果零件不好买,要维修时又变难,后果多严重。
说到这里,我突然卡壳了,吐槽不出下一句怎么说。这场展会的意义,也许不仅在展出新车,更多在试图让业界理顺那堆乱七八糟的链条,给消费者一个安心的预期。像我朋友还在问:不就是车嘛,有那么复杂?我想想,也对。
哦对了,买车最烦的到底是什么?对我来说,是性价比的那点事,好比我昨天算那买一辆车的折旧率——新车开一年,失值大概15-20%。精打细算,估算下来,百公里成本在1块到1.2块(和新技术影响大,不一定很精确),但核心还是,车开得舒服不舒服。你以为开车只看数值?人和车之间的那点默契,才是真的最难估摸。
你说,未来这些新技术,真能落到实处么?我挺期待的,还是那根微妙的线——人性。在人性面前,技术总得做‘加减乘除’,不是么?而我此刻,正盯着一辆刚到的新能源车,静静等待它带来的新体验。
下一次展会,可能还会带来什么新玩法。而我唯一能确定的,是:汽车变得越发智能,人的感知就越真真实实变得重要。你说,那修理工到底对我说了句什么?没细想过,也许就是:修车靠技术,但更靠心思。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