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台2.9T德系轿跑跑出4.7秒破百,600牛·米扭矩只是开胃菜,空气悬架和后轮转向藏着老司机都未必知道的门道
上个月在莫干山跑盘山路,坐我副驾的朋友突然问了句:“你这车过弯怎么感觉车尾在帮你推?”我笑了笑没吭声。其实这正是这台车最有意思的地方——表面上看是2.9T暴力输出,实际上那套四驱系统才是真正的高手。当你以60公里时速过连续S弯时,后轴会悄悄分配扭矩,让转向变得更从容。这种感觉不张扬,但用惯了就回不去了。
说起这台V6双涡轮发动机,参数确实够唬人。600牛·米扭矩从1750转一直拉到5500转,配上8速变速箱95%的锁止范围,日常开起来动力衔接特别顺滑。你几乎感觉不到变速箱在工作,油门响应也没有那种突然蹿一下的感觉。90度气缸夹角的布局,振动抑制得比常规60度设计更好些,发动机舱里那套350bar高压直喷系统,把油雾颗粒控制在8微米左右,油气混合充分了,动力输出自然就线性。
四驱这块儿其实挺有讲究。电控多片离合器可以把前后轴动力分配比例从0调到100,听着玄乎,落到实际场景就是一个体验:湿滑路面起步不打滑,高速过弯车尾有支撑。尤其冬天路面湿滑的时候,系统会在车轮打滑0.3秒内启动电子限滑,动力传递效率比传统机械四驱要高一截。你不需要懂那些技术参数,开起来就能感觉到这车“懂你”。
空气动力学设计这事儿,很多人觉得是赛道才用得着的玩意儿。其实不然。那套主动进气格栅,跑到120以上会自动关闭一半面积,风阻降下来,油耗也跟着降。高速巡航时方向盘不发飘,车身也没有那种轻飘飘的感觉,这才是空气动力学真正该干的活儿。车尾那个自动升降扰流板,时速过110会自动升起,增加下压力,配合底部扩散器,弯道稳定性会好不少。
底盘调校是我觉得最能看出功力的地方。三腔室空气悬架可以每秒调整100次阻尼,舒适模式过减速带吸得很充分,切到运动模式支撑性马上就上来了。后轮转向功能最大可以转5度,转弯半径能缩短一米多,停车场掉头、窄路会车的时候特别省心。这些配置单拎出来可能不起眼,但组合在一起就是明显的体验提升。
制动系统用的是前六活塞卡钳配380mm打孔盘,账面数据看着挺猛。但真正有价值的其实是它的稳定性——连续刹车十几次,制动力衰减不到一成。跑山路下坡时,你不用太担心刹车过热的问题。电控助力泵让踏板脚感更线性,刹车力度更好控制,这对日常驾驶来说,或许比那几米刹车距离的缩短更实在些。
车身结构也下了功夫。A柱B柱用的是2000兆帕级热成型钢,整车整备质量控制在1985公斤,在同级2.9T车型里算是比较轻的。前后悬架摆臂换成了铝合金锻造件,减重效果明显。车轻了,惯性就小,高速行驶时方向盘修正幅度会更小,开起来更稳。
内饰的细节也能看出些心思。运动座椅侧翼包裹性做得挺到位,激烈驾驶时能给足够支撑。那套AR导航功能,虚拟箭头直接投在路面上,第一次用可能觉得多余,但习惯之后确实比盯着屏幕更直观。语音识别支持方言,广东朋友应该会有感触——终于不用说蹩脚的普通话了。
隔音这块儿算是厚道。双层玻璃加主动降噪,120公里时速下车内噪音大概64分贝,基本就是正常交谈的音量。发动机舱盖内侧铺的吸音棉,能把V6高转时的进气噪音压下去不少。长途跑高速时,疲劳度确实会低一些。
驾驶辅助系统该有的都有,拥堵路况下可以自动跟车、保持车道。双目摄像头配合毫米波雷达,雨天能见度不好的时候,对前车变道的识别还算准确。不过我个人建议还是别完全依赖这些功能,该自己把握的时候还得自己来,毕竟这些只是辅助。
价格方面,对标那几个德系性能车,这台车的终端价格确实有点优势。标配的矩阵LED大灯、品牌音响这些配置都给到了,算下来性价比还行。如果你对品牌没有执念,单纯想要一台性能够用、配置齐全的中大型轿跑,可以去试驾感受一下。
说到底,这车适合那些既想要性能,又不想太张扬的人。它不会像某些性能车那样恨不得昭告天下“我很快”,但真开起来,该有的都有了。值不值还得看你自己的需求,毕竟买车这事儿,适合自己的才是对的。
全部评论 (0)